徐幹
[汉]徐干(170年~217年),字伟长,东汉末年北海郡剧县(今山东寿光市)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位列“建安七子”之一。以下是对他的详细介绍:
一、生平经历
徐干自幼勤奋好学,15岁前就已能“诵文数十万言”。由于他“发愤忘食,下帷专思,以夜继日”,在20岁前便能“五经悉载于口,博览传记,言则成章,操翰成文”。
徐干所处的时代正值汉灵帝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但他却专志于学,“病俗迷昏,闭户自守,不与之群”。曹操曾任他为司空军谋祭酒参军、五官将文学,他以病辞官,“潜身穷巷,颐志保真”,虽“并日而食”,过着极贫寒清苦的生活,却从不悲愁。曹操又任命他为上艾长,他仍称疾不就。后看到曹操平定北方,中国统一有望,即应召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转五官将文学,历五六年,以疾辞归。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瘟疫流行,徐干亦染疾而卒,年仅47岁。
二、文学成就
徐干以诗、辞赋、政论著称,现存传世之作《中论》,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及其文章风貌。曹丕曾就此大加赞扬说:“……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他的诗作《室思》写的是妻子对离家丈夫的思念,全诗分六章,就日常所见、所感、所思,从各个侧面反复细致地抒发了思妇的盼望、失望和期待之情。此外,还有《答刘桢》等诗作。
在辞赋方面,徐干的《玄猿赋》《漏卮赋》《橘赋》《圆扇赋》等,曾被曹丕评为“虽张衡、蔡邕不过也”。
三、哲学思想
徐干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中论》中。其中《治学》篇中提出的“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强调主观努力的重要;又说“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反对“鄙儒”“矜于诂训,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大义之所及”,批评了当时舍本逐末形式主义的治学态度。
在《虚道》篇里,他说“人之为德其犹虚器欤!器虚则物注,满则止焉。故君子常虚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视彼犹贤,自视犹不足也,故人愿告之”,用比喻形象地说明谦虚能使人受益的道理。他还说:“人之耳目尽为我用,则我之聪明无敌于天下矣!是谓人一之,我万之”,把博采众识的道理说得极为透彻。
他认为“贤者”仅只是品德端正还不够,要“殷民阜利,使万物无不尽其极”,“立功立事益于世”,才能称得上“明哲”,要求读书人应有匡时济世的抱负,真正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徐干的这些见解,在当时很有进步意义。
总的来说,徐干是一位博学多才、淡泊名利、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华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的作品和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学者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