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晏殊
[宋]晏殊:宋代政治家与文学巨匠的双重辉煌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自幼聪明好学,五岁便能创作,被誉为“神童”。景德二年(1005年),年仅十四岁的晏殊以神童身份被召入朝廷参加考试,并赐同进士出身,从此踏上仕途。
晏殊的仕途颇为顺利,历任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集贤校理、户部员外郎、翰林侍读学士、三司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五十三岁时,他任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居宰相位。然而,第二年他便被罢相,被贬为工部尚书,后又出任颖州(今安徽阜阳)、陈州(今河南淮阳)、许州(今河南许昌)等地的地方长官,后升任兵部尚书。六十四岁时,晏殊病逝于京中,宋仁宗亲临丧事,并赠他司空兼侍中的官爵,谥号“元献”。
在政治上,晏殊以知人善任著称。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名人都出自其门下,而韩琦、富弼、欧阳修、宋祁等人均得到他的重用。他提出的“垂帘听政”建议,在宋仁宗年幼继位、刘太后听政的动荡时期,起到了稳定政局的重要作用。此外,在宋夏战争期间,他建议仁宗罢去监军,不以阵图授诸将,使诸将对敌时能随机应变,并整顿财赋制度,这些建议均被仁宗采纳。
在文学上,晏殊的成就同样卓越。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被誉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作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了北宋婉约词风。他一生写词一万多首,但仅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他的词作情感丰富,有时伤感、有时思念、有时感慨,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佳句,广为流传,深受后人喜爱。
除了政治和文学上的成就,晏殊还非常注重教育事业。他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邀请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对宋代教育事业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晏殊的一生,是政治家与文学巨匠的双重辉煌。他以卓越的才干和见识,为北宋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的文学成就也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增添了璀璨的一笔。他的事迹和作品,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后人所敬仰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