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作者 周伯琦
周伯琦

周伯琦

[元]

周伯琦:元代文学与书法的璀璨之星

周伯琦(1298年-1369年),字伯温,自号玉雪坡真逸、坚白居士等,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出生于饶州路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他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明代宋濂的《元故资政大夫江南诸道行御史侍御史周府君墓铭》,其本传亦见于《元史》卷一八七、《新元史》卷二一一,以及《书史会要》卷七、《元诗选·初集》等文献。

家庭背景与早年教育

周伯琦出身于一个文化世家,祖籍汝南管城(今属河南)。北宋末年,其先祖周泰随高宗南徙至江西庐陵,后定居饶州鄱阳板桥里,成为鄱阳周氏的始迁祖。其父周应极在仁宗为皇太子时,因献《皇元颂》而受到宠爱,后任翰林待制,为皇太子说书,仁宗即位后迁为集贤待制,终池州路同知总管府事。周应极的忠孝在当时颇受赞誉。

周伯琦自幼随父游京师,11岁入国学为上舍生,受到吴澄、邓文原、虞集等人的指导。他展现出卓越的学识和才华,期间曾作《野菊赋》,得到礼部尚书元明善的赞赏,才名初显。

官场生涯

周伯琦以父荫授官,初任南海县主簿,后三转为翰林修撰。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奎章阁改为宣文阁,他任宣文阁授经郎,教戚里大臣子弟,每进讲都深得帝意,且常被顾问。因擅长书法,顺帝命他篆“宣文阁宝”,并题写宣文阁的匾额,还摹写王羲之的《兰亭序》和智永的《千字文》,刻石于阁中。此后,他历任翰林直学士、监察御史、浙西肃政廉访使等职。

至正十七年(1357年),周伯琦奉命招谕张士诚,被张扣留达十余年。张士诚被朱元璋攻破后,他才得以归乡,拜资政大夫、江浙行省左丞,不久在家中去世。

文学成就

周伯琦博学多才,工于文章,以诗文名世。他的作品涵盖了多个领域,既有华丽多变的风格,也有边塞诗风,同时情义兼备,具有很高的纪实价值与文化价值。他的诗文稿有若干卷,今存《近光集》3卷、《扈从诗》1卷。《元诗选》初集选入他的诗77首,分别题为《伯温近光集》及《伯温扈从诗》。

在文字学方面,他著有《六书正讹》5卷、《说文字原》1卷,对当时的文字学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书法造诣

周伯琦是元代书法大家,以篆、隶、真、草著称于世。他的篆书深受徐铉、张有等人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宣文阁任鉴书博士时,他的书法影响迅速扩大,成为元代卿士书家的典型。

他摹写的王羲之《兰亭序》和智永《千字文》,刻石保存,展示了他在碑学上的卓越造诣。他的传世作品如《国史、宫学二箴》篆书卷、《临石鼓文册》等,都体现了其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周伯琦的书法被元代顺帝誉为“本朝之冠”,与赵孟頫同列,是皇帝“字而不名”的人物。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字好,而且富含人生哲理,深得世人珍爱。

品格与影响

周伯琦仪容温雅,气质高贵,如同玉一般纯净。在动荡的时局中,他善于自保,展现了他高尚的品格。他的博学多才、在书法与文学领域的出类拔萃成就,使他在元代文坛独具一席之地。

作为元代文学与书法领域的杰出代表,周伯琦以其博学多才、温雅高贵的品格,留下了不朽的艺术瑰宝。他的篆书成就为后人所推崇,他的文学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艺术风格和人生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