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溍
[元]黄溍:元代璀璨的文星与史官
黄溍(1277年11月27日—1357年10月18日),字晋卿,一字文潜,出生于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教育家。他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并称为元代“儒林四杰”。
黄溍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其先祖黄中辅是南宋时期有名的志士,刚正耿直,正气凛然。黄溍自幼聪慧灵敏,深受父母的喜爱。他循规蹈矩,好学不倦,平日里无事决不随便出门玩耍。老师教授的《诗经》、《尚书》,他都能过目不忘,熟读成诵。学习写作时,更是进步神速,几百字的文章一挥而就。
黄溍的文学才华在年少时便已显露无遗。13岁时,他写了一篇名为《吊诸葛武侯辞》的文章,被知识渊博的山南先生刘应龟看到后,大为赞叹,并收他为徒,传授系统的写作方法。20岁时,黄溍游学杭州,受教于南宋的遗老巨公和一些饱学之士,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从杭州回到义乌后,他与隐居浦江仙华山的诗人方凤交游,吟诗作赋,互相唱和,既增进了学问,也增进了友谊。
黄溍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虽然他在25岁时被举为教官,两年后又被举为宪吏,但他很快便退隐于家,沉湎于写诗作文。直到元延佑二年(1315年),他才登进士第,授台州宁海丞。在宁海,他察访社情民意,严惩为非作歹者,深受百姓爱戴。后来,他又历任两浙都转运盐铁使司石堰西场监运、诸暨州判官等职,政绩显著。
黄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官员,更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文赋无所不精,作品丰富多样。他著有33卷《日损斋稿》、7卷《义乌县志》、1卷《日损斋笔记》等。他的文学作品不仅丰富了元代文学史,还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赋作《学轩赞》用平实质朴的文字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言简意赅,带给世人启迪。他的墓志铭则以人物生平经历为依据,娓娓道来人物的优良品质,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他的散文代表作品《劝农文》阐述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提高农业产量的对策,体现了他的治国理念。
此外,黄溍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自幼练习书法,久而久之自成一家。他的书法作品雅俊秀美,颇有魏晋之风。《跋苏公父子墨迹》、《跋韩合公真赞》、《跋崇国公墓志铭》、《跋朱张二先生帖》等都是他的书法代表作品。
黄溍的门人众多,其中不乏有名于世者。如著名文学家宋濂、王袆、金涓、傅藻等人都曾拜入他的门下学习。宋濂是元末明初人士,曾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王袆在元朝末年隐居青岩山中,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邀请他出任江南儒学提举一职。洪武年间,王袆和宋濂同为总裁,一起修撰《元史》一书。
黄溍一生勤奋刻苦,著作颇丰。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诗词文赋上,还体现在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是元代文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他的才华和贡献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