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经
[元]郝经(1223年-1275年),字伯常,祖籍泽州陵川(今山西陵川),生于许州临颖城皋镇(今河南许昌),是元代著名的文章家、诗人,也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大儒。以下是对郝经的详细介绍:
一、生平经历
郝经出生于金末乱世,早年随父母避难于河南鲁山,后徙居顺天(今北京)。他自幼好学,才名远播,被郡侯贾辅和蔡国公张柔延请至家中教授诸子,得以饱览群书,尤其致力于洙泗伊洛之学。郝经以天下斯文为己任,其文章为世所知,声名鹊起。
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郝经北上应召,成为忽必烈潜邸旧侣之一。他上书条陈军国大事民间利病数十事,深得忽必烈赏识,备为顾问,优礼相待。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郝经随忽必烈南下伐宋,作《东师议》,劝说忽必烈以修德养兵为务,等待宋之开衅。
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位,授郝经为翰林侍读学士,令其出使南宋议和。然而,郝经一行被南宋奸相贾似道拘禁于真州(今江苏仪征),从此身陷囹圄长达十六年之久。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命丞相伯颜率兵伐南宋,又命礼部尚书中都海牙及郝经之弟行枢密陪都事郝庸入宋,责问信使无故被拘一事。南宋朝廷理屈词穷,再加元军所向披靡,不得不派总管段佑以礼送郝经一行北归。
郝经一行于至元十二年(1275年)夏回到了阔别十六年的大都,忽必烈赐宴于廷,赏赐有加,并向郝经咨以政事。然而,郝经因长期囚禁,身体衰弱,于当年秋病逝,谥号“文忠”。
二、政治主张
郝经作为政治家,反对“华夷之辨”,推崇四海一家,主张天下一统。他曾在忽必烈面前援引二帝三王治道,告以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之义,深得忽必烈赏识。郝经还主张在蒙古人汉化过程中,以儒家思想来影响他们,使国家逐步走向大治。
三、学术成就
郝经作为思想家和学者文人,精通字画,著述颇丰。他在羁留仪真期间,致力撰述,以《通鉴纲目》为标准作《续后汉书》,又有《春秋外传》、《周易外传》、《太极演》、《原古录》、《通鉴书法》等,凡数百卷。然而,这些著作今多不传,仅有集名《郝文忠公陵川文集》39卷传世。此外,郝经还精通理学,对洙泗伊洛之学有深入研究。
四、后世影响
郝经一生致力于文治武功,以天下为己任,其著作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续后汉书》在元延祐年间印行,明收入《永乐大典》,清收入《四库全书》。乾隆皇帝还曾为《续后汉书》题诗四首,赞颂郝经的学术成就。此外,郝经的事迹和作品也被后人广泛传颂和研究,成为元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郝经是元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学者文人,他的生平经历、政治主张、学术成就以及后世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