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作者 丁鹤年
丁鹤年

丁鹤年

[元]

丁鹤年(1335年-1424年),字永庚,又字鹤年,号友鹤山人,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养生家。他出生于武昌(今湖北鄂州),是西域色目人的后裔,但其父职马禄丁曾任武昌达鲁花赤,因此丁鹤年随父迁居武昌,并以父名中的“丁”为姓。

丁鹤年的家族背景显赫,他的曾祖阿老瓦丁和曾叔祖乌马儿都是西域巨商,曾以巨财资助元世祖铁木真西征,并从军征战。元朝建立后,阿老瓦丁年老不愿做官,特赐田宅留京奉朝请;乌马儿则擢升为道宣慰使,后拜甘肃行中书省左丞。丁鹤年的祖父苫思丁也官至临江路达鲁花赤,而他的父亲职马禄丁在四十岁始入仕,曾任临川县簿,后迁武昌县达鲁花赤,性豪迈,有惠政,解官之日百姓为之建“种德堂”,并请求他留居武昌。

丁鹤年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就读于南湖书院,学习儒家经典。十七岁时,他已精通《诗》、《书》、《礼》等儒家经典,并负盛名。然而,元末明初的乱世使他的命运发生了巨变。为逃避“反色目人(主要是回回人)”运动,丁鹤年浪迹江湖,以教书、卖药为生。他曾将生母冯氏安顿于武昌东郊,又护持嫡母顺长江东逃至镇江避难。后来,嫡母病逝于镇江,他又徒步往浙东投奔任定海县令的从兄吉雅谟丁。在浙东一带,他因深忌色目人而多次迁徙,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

尽管历经坎坷,丁鹤年依然保持着对学问的热爱和追求。他精通诗律,尤长于五七言近体,其诗无元季纤靡之习,而有沉郁顿挫之诗风、悱恻缠绵之诗情。他的诗作取材广泛,以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为主要内容。曾自编《海棠集》,在明清两代均有流传。后人集为《丁孝子集》,收诗346首,铭5篇。他的诗作在元末明初独树一帜,广为流传,不仅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有较大影响。

除了文学成就外,丁鹤年还是一位养生家。他潜心钻研养生滋补方剂,并创办了鹤年堂药铺。鹤年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养生药铺,其开创的“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丁鹤年决心用自己的医术和良药为劳苦大众减轻和解除病痛,殷切地希望人民群众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丁鹤年还是一位以孝闻名的人。他为了给母亲治病调理身体而潜心钻研养生滋补方剂,并在母亲去世后素食五年,迁葬生母遗骨于武昌墓地,庐墓而居直至辞世。他的孝行被清朝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四库全书》总撰官纪晓岚称为“大明第一孝子”,并赋诗赞曰:“丁鹤年精诚之心上达九天,丁鹤年精诚之心下达九泉”。

丁鹤年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坎坷经历。他以自己的才华和毅力在文学、养生和孝道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诗作和事迹至今仍为后人所传颂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