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百药
[隋]隋代李百药详细介绍
李百药(564或565-648),字重规,博陵安平(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或定州安平,说法不一)人,是隋唐时期著名的大臣、历史学家和诗人。他出身于博陵李氏这一显赫家族,自幼便受到家庭文化的熏陶,好学博闻,七岁时便能写文章,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李百药的父亲李德林是隋内史令,曾参与国史修撰,撰有《齐史》。在家庭的影响下,李百药从小就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隋文帝时,他步入仕途,初任太子通事舍人、太子舍人、礼部员外郎等职,并承袭了父亲李德林的安平公爵位。他的才能得到隋文帝的赏识,一时朝中奏议文告,多出自他的手笔。然而,隋炀帝时,他受到排挤,官运蹇滞,后被贬为桂州司马,迁建安郡丞。
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百药在前往建安的途中被卷入起义的浪潮中,先后任职于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等人的队伍中。后来,他力劝杜伏威归顺唐朝,并在杜伏威前往京城时,与辅公祏留守。然而,辅公祏起兵反唐,任命李百药为吏部侍郎。李百药因此受到牵连,被唐高祖李渊流放泾州。
唐太宗即位后,看重李百药的才名,贞观元年(627)召他为中书舍人,赐爵安平县男,并命他参与修撰《五礼》及律令。李百药又奉诏撰《北齐书》,贞观十年(636)正月上进,得到嘉奖,加散骑常侍,行太子左庶子,赐物四百段。第二年,《五礼》及律令撰成,他的爵位又从“男”进为“子”。
在政治上,李百药为人耿直,直言上谏。他曾上《封建论》疏,规谏唐太宗取消诸侯制,为太宗采纳。贞观初年,朝廷中有一次重大的政治辩论,即是否实行封建制。李百药在辩论中发表了深刻的见解,他认为时代变了,制度也须改变,实行郡县制是必然趋势。这一观点得到了唐太宗的赞同。
在文学上,李百药也造诣颇深,尤其擅长五言诗。他的诗作通俗易懂,广受欢迎,连樵童牧竖都能吟讽。他的代表作包括《渡汉江》、《秋晚登古城》等。此外,他还创作了《赞道赋》等散文作品。
李百药的一生经历了隋唐两朝的风云变幻,他的才华和正直得到了唐太宗的赏识和重用。他以才学和操行闻名于世,受到各方面名流的敬重。他为人沉静寡言,乐于引进青年,提携后进,又不喜聚敛财富,所得俸禄多散分亲友。贞观二十二年(648),李百药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谥号为康,归葬于今河北省安平县程油子乡寺店村。
总的来说,李百药是一位博学多才、正直耿介的历史学家和诗人。他的才华和贡献不仅体现在史学和文学领域,更在政治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的一生是隋唐时期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坚守信念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