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彷彿来自日边。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急转折还。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赏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给人一种新鲜的意趣。

赏析2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天门山的壮丽景色。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豪放豁达的胸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赏析:

1. 整体意境

诗中描写了天门山及其周围的江水、青山和孤帆等景物,营造出一幅宏大的自然画卷。诗人站在远处眺望,感受到江水奔腾、青山耸立、孤帆远影的动态美,表现出自然界的磅礴气势和无限生机。

2. 逐句分析

  • “天门中断楚江开” 这一句写出了天门山的独特地貌。“天门”指的是长江流经安徽当涂县时形成的两座山峰(东梁山和西梁山),形似门户,故称“天门”。诗中用“中断”来形容这两座山峰之间的峡谷,“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流经楚地,因此称为“楚江”。一个“开”字生动地表现了江水冲破山势的雄浑气势,仿佛江水将两座山从中劈开,展现出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 “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一句承接上一句,继续描写江水的流动。江水原本向东流淌,但在这里遇到天门山的阻挡,形成了一种回旋之势。“碧水”突出了江水的清澈与美丽,“回”字则形象地描绘了江水在山间迂回的动态感,给人一种波澜壮阔的感觉。

  • “两岸青山相对出” 这一句将视角从江水转向两岸的青山。“相对出”三个字非常巧妙,不仅写出了两座山峰对峙的景象,还赋予了青山一种动态的美感,仿佛它们是从远方逐渐显现出来,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这里的“出”字,既表现了山的高大挺拔,又暗示了诗人的视角变化,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

  •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最后一句以“孤帆”为焦点,进一步丰富了整幅画面。远处的孤帆在夕阳的映照下缓缓驶来,既点明了时间(黄昏),又增添了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意境。孤帆象征着人类活动的渺小,与前面的宏大自然景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豁达。

3. 艺术特色

  • 动静结合:诗中既有静态的山峦,又有动态的江水和孤帆,动静相宜,相得益彰。
  • 虚实相生:诗人通过“相对出”和“日边来”等词语,巧妙地将实景与想象相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 色彩对比:诗中“碧水”、“青山”、“孤帆”等意象相互映衬,色彩鲜明,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 气势磅礴:整首诗通过对天门山和长江的描写,展现出大自然的雄浑气势,体现了李白诗歌一贯的豪放风格。

4. 情感表达

李白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之情。他通过描绘天门山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自己的豁达胸怀和对自由的向往。诗中的孤帆也隐含了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但在壮丽的自然面前,个人的孤独显得微不足道,反而更显出一种超脱与洒脱。

总的来说,《望天门山》是一首意境深远、气势恢宏的佳作,展现了李白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