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清平乐 · 忆别

清平乐 · 忆别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释

清平乐(yuè):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调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两乐调命名。双调,四十六字,八句,上片四仄韵,下片三平韵。 春半:即半春,春天的一半。唐代柳宗元《柳州二日》诗中有句:“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别来春半,指自分别以来,春天已过去一半,说明时光过得很快。 柔:吕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侯本二主词、《尊前集》、《全唐诗》、《词综》等本中均作“愁”。柔肠,原指温柔的心肠,此指绵软情怀。 “砌下”句:指台阶下飘落的白梅花犹如雪片纷飞。砌(qì)下:台阶下。砌,台阶。落梅:指白梅花,开放较晚。 “拂了”句:指把满身的落梅拂去了又落了满身。 “雁来”句:是说鸿雁虽然来了,却没将书信传来。古代有凭借雁足传递书信的故事。《汉书·苏武传》中记载:“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故见雁就联想到了所思之人的音信。无凭:没有凭证,指没有书信。 遥:远。归梦难成:指有家难回。 恰如:正像。《全唐诗》《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等本中均作”却如”;毛本《尊前集》中作“怯如”。 更行更远:指行程越远。更,越。还生:还是生得很多。还,仍然,还是。

译文

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柔肠寸断。阶下落梅就像飘飞的白雪一样零乱,把它拂去了又飘洒得满满一身。 鸿雁已经飞回而音信毫无依凭,路途遥远,回去的梦也难形成。离别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越生。

赏析

全词写怀人念远、忧思难禁之情,或为作者牵记其弟李从善入宋不得归,故触景生情而作。上片点出春暮及相别时间,落了一身还满的雪梅正像愁之欲去还来;而下片由彼方措意,说从善留宋难归,托雁捎信无凭,心中所怀的离恨,就好比越走越远还生的春草那样无边无际。两者相形,倍觉愁肠寸断的凄苦和离恨常伴的幽怨。歇拍两句从动态写出离恨的随人而远,尤显生动,为人所称。

赏析2

《清平乐·忆别》是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深切怀念与不舍之情。下面是对这首词的具体赏析: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别来春半”一句点明了时间背景,自离别以来,已经过了半个春天。“触目柔肠断”,则直接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痛苦。这里的“触目”是指看到的一切景物,而这些景物都让作者感到心痛,仿佛自己的柔肠被生生切断。这句词表现了作者在离别之后,面对春光美景时所感受到的极度悲伤。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接下来的两句,作者以落梅比喻自己内心的哀伤。“砌下落梅如雪乱”描绘了一幅落梅纷飞的画面,梅花如同雪花般飘落,散落在台阶之下,显得杂乱无章。这里的“乱”字不仅形容了落梅的状态,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纷乱与愁绪。“拂了一身还满”,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试图摆脱这种愁绪的努力,但无论怎样拂拭,忧愁却始终无法完全消除,反而越积越多。这一句进一步加深了作者的哀伤之情,同时也为整首词增添了一份凄美的意境。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雁来音信无凭”一句,通过大雁传书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于远方亲人或朋友的消息毫无所知的无奈与失望。古代人们常用鸿雁作为传递信息的象征,“雁来音信无凭”则意味着即使有大雁飞过,也没有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消息,这进一步加深了作者的孤独感和失落感。紧接着的“路遥归梦难成”则揭示了作者与亲人或朋友之间的距离之遥远,使得他难以实现回家团聚的愿望。这两个句子共同描绘了一个漂泊在外、思念家乡与亲人的游子形象,突显了其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最后两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用春草蔓延生长的形象来比喻离愁别绪,将抽象的离愁具象化。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春草”的意象,春草的生命力旺盛,即使被踩踏也会重新生长。这一比喻生动地传达出离恨绵延不绝、难以根除的特点。同时,它也暗示了离别带来的痛苦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推移而愈发强烈,仿佛春草一般,无论走到哪里,离愁都会紧紧跟随,无法摆脱。

综上所述,《清平乐·忆别》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李煜对离别的深刻体验和无限思念。全词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