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上韩公枢密其一

上韩公枢密其一

三年夏六月,天子视朝久。凝旒望南云,垂衣思北狩。 如闻帝若曰,岳牧与群后。贤宁无半千,运已遇阳九。 勿勒燕然铭,勿种金城柳。岂无纯孝臣,识此霜露悲。 何必羹舍肉,便可车载脂。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 谁当可将命,币厚词益卑。四岳佥曰俞,臣下帝所知。 中朝第一人,春官有昌黎。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 嘉祐与建中,为政有皋夔。匈奴畏王商,吐蕃尊子仪。 夷狄已破胆,将命公所宜。公拜手稽首,受命白玉墀。 曰臣敢辞难,此亦何等时。家人安足谋,妻子不必辞。 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 单于定稽颡,侍子当来迎。仁君方恃信,狂生休请缨。 或取犬马血,与结天日盟。胡公清德人所难,谋同德协心志安。 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皇天久阴后土湿,雨势未回风劳急。 车声辚辚马萧萧,壮士懦夫俱感泣。闾阎嫠妇亦何知,沥血投书干记室。 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 葵丘践土非荒城,勿轻谈士弃儒生。露布词成马犹倚,崤函关出鸡未鸣。 巧匠何曾弃樗栎,刍荛之言或有益。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 灵光虽在应萧萧,草中翁仲今何若。遣氓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郭。 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 子孙南渡今几年,飘流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译文

以下是这段文言文的解释:

三年夏天六月,皇帝已坐朝很久。他注视着南云沉思,垂衣如思北狩之事。如闻皇帝说:“三公九卿和各位诸侯王。”难道没有像岳牧这样的忠臣,能识此国家危亡之悲?难道非要勒石燕然山才可铭功纪德,种柳金城才可使人思念?我这里也有纯孝的臣子,岂不知霜露沾湿悲哀!何必用蒸肉的车换骏马来献殷勤呢?土地非我所惜,只要国家安宁,玉帛可视为尘泥一样微不足道。谁能担任将命北征的任务呢?礼物虽重言辞更谦恭。四岳等诸侯都说:“昌黎这人可担当此任。”他是朝中第一人,官居尚书之职。他为人刚强又勇敢,行为足以成为万人榜样。从嘉祐年间到建中年间,为人处事像皋陶和夔牙一样贤德。他使匈奴人畏服,像王商一样;使吐蕃人佩服,像子仪一样。吐蕃人已被吓破胆屈服投降,他将奉命北征真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他拜手叩头表示接受皇帝命令。愿奉行天地神灵之精意和宗庙的威德来号召人们效力,得到朝廷的命令立刻接受。说我去必定能克服灾难困难等事情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有利于国家没有什么可顾及家中妻儿的事,没有什么好犹豫的。他愿意带着紫泥诏书直入黄龙城。敌人必定投降顺服,侍从将来出城迎接。仁德之君以诚信待人自有好的结果,狂傲的人请别请求接受任务了。或者采用犬马之血来郑重发誓永远忠诚朝廷了结盟约。胡公忠诚为国的美德人所共难,君臣同心协力共同谋划国家安定。脱下战袍已被汉家之恩温暖包围,离别之际没有悲伤的离歌演奏离别时也会感觉易水犹寒冰凉刺骨心情却不觉冰凉悲哀泪落衣巾犹如大雨绵绵不息倾泻不已久久不止歇斯底里呼唤战斗胜利的结束战场安宁再现勃勃生机出现此即决战的誓言无须计较明知无谓的死伤了更无需劝其归国留守在家中归乡的心情激动喜悦而自然吟唱的歌声激励出征的士兵士兵听到歌声个个心中激情满怀慷慨解囊手挥汗水去痛歼顽敌浴血奋战驱逐敌军早日归去安享幸福太平太平凡歌最真诚辞粗而恳足以震撼心灵传达心中对幸福的期盼感恩家乡的慈爱和殷切的呼唤祭奠英雄追思亲人的悲痛幽思诗人希望能多献上有利于国策的真知灼见不要求朝廷封赏赐爵等等名利之物只希望能给家乡带去一些好消息给故乡带来一丝丝慰藉与温暖。灵光寺的灵光虽然还在但不知是否还像往日那样香火鼎盛人丁兴旺?老百姓的生活安稳与否国家昌盛与否在于君主是否贤德是否用人唯贤与百姓心心相印等诸因素与国家强大与否并无直接关联。遣民不能种植桑麻荒废生产安享太平忽视备战的敌军而能守护城郭疆土的只能导致城破国亡的不幸惨剧结局让幸存者悲哀同情敌军将要逼迫老妇人贡献蚕丝却只学会洗手等待投降忍受奴役与战争带来生不如死的残酷苦难他们悲伤失望痛不欲生已经极度的悲愤怨怒情绪失控了。我的祖先出生在齐鲁大地虽官位卑微但名声却很高远那时齐国百家争鸣学说各异尤其善于雄辩言辞畅达古今论辩说理就如汗如雨下的状态任凭畅快讨论和交流我们的先烈以自己的奉献耕耘不惜潸然泪下来倾诉其爱家爱国的赤诚之心来寄寓山河壮丽未来辉煌的企盼去撒满祖国大地无数的赤子真心以此希冀他们自己的家园亲人拥有福祉的一切…这样的血泪浸透衣襟伴随着山河寄托着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回归家园的急切心情去洒向那东山上一捧黄土吧!

赏析

《上韩公枢密其一》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写给韩肖胄的一首长篇五言古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清照的文学才华,更表达了她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时局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背景与主题

这首诗写于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当时南宋朝廷正面临北方金国的威胁,韩肖胄作为宋朝的使者,被派往金国议和。李清照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韩肖胄出使任务的支持与期望,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北方故土的思念。

诗的主旨可以概括为:希望韩肖胄能够顺利完成使命,恢复宋金之间的和平,同时表达了对北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渴望。

2. 诗歌结构与内容分析

(1)开篇四句:天子视朝与北狩之思

  • “三年夏六月,天子视朝久。凝旒望南云,垂衣思北狩。”
    • 这四句描绘了宋高宗在位多年,仍然心系北方失地的情景。“凝旒”指皇帝戴冠冕时的庄重姿态,“垂衣”则暗示皇帝对北方的思念。这里的“北狩”实际上是指北宋徽、钦二帝被金兵俘虏后北迁之事,李清照借用了“北狩”这一委婉的说法,表达了对国家分裂的痛心。

(2)中间部分:对韩肖胄的嘱托与期望

  • “如闻帝若曰,岳牧与群后。贤宁无半千,运已遇阳九。”

    • 这里李清照引用了古代帝王与群臣商议国事的场景,暗示当前局势虽然艰难(“运已遇阳九”),但仍有贤能之人可以担当重任。她认为韩肖胄就是这样的贤臣,能够胜任出使金国的任务。
  • “勿勒燕然铭,勿种金城柳。”

    • 这两句引用了历史上著名的典故:“燕然铭”指的是东汉窦宪大破匈奴后,在燕然山刻石纪功;“金城柳”则出自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表达了边疆将士的思乡之情。李清照在这里告诫韩肖胄,不要追求虚名,而应以国家利益为重,尽快促成和议。
  • “谁当可将命,币厚词益卑。四岳佥曰俞,臣下帝所知。”

    • 李清照认为,韩肖胄是最合适的人选,能够代表宋朝出使金国。她强调,韩肖胄不仅得到了皇帝的信任,也得到了朝中大臣的支持(“四岳佥曰俞”)。这里“四岳”指的是四位重要的大臣,象征着朝中的共识。
  • “中朝第一人,春官有昌黎。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

    • 李清照高度评价韩肖胄,称他为“中朝第一人”,并将其比作唐代的韩愈(昌黎)。她认为韩肖胄不仅才德兼备,而且行为举止堪为众人的楷模。
  • “嘉祐与建中,为政有皋夔。匈奴畏王商,吐蕃尊子仪。”

    • 这几句进一步赞美韩肖胄的才能,将其比作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李清照认为,韩肖胄有能力像古代的皋陶、夔一样治理国家,也能像王商、郭子仪一样威慑外敌。

(3)韩肖胄的回应与决心

  • “公拜手稽首,受命白玉墀。曰臣敢辞难,此亦何等时。”

    • 韩肖胄接受了皇帝的任命,并表示自己不敢推辞重任。他认为这是国家危难之际,自己应当挺身而出,承担责任。
  • “家人安足谋,妻子不必辞。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

    • 韩肖胄表示,个人的安危和家庭的利益都不足挂齿,他愿意为了国家的尊严和祖先的荣誉,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使命。
  • “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

    • 这两句表现了韩肖胄的决心,他手持皇帝的诏书,直接前往金国的都城(黄龙府),显示了他的勇敢和坚定。

(4)对和平的期望与对敌人的警惕

  • “单于定稽颡,侍子当来迎。仁君方恃信,狂生休请缨。”

    • 李清照希望金国的统治者能够俯首称臣,归还被掳走的宋朝宗室成员。她认为,宋高宗是一位仁慈的君主,应该以诚信为基础,避免不必要的战争。她劝阻那些激进的主战派,不要轻率地请求出兵。
  • “或取犬马血,与结天日盟。”

    • 这一句表达了李清照对和平的期望,她希望宋金两国能够通过盟誓的方式,达成永久的和平。

(5)结尾部分:对北方故土的思念与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 “胡公清德人所难,谋同德协心志安。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

    • 李清照称赞韩肖胄的品德高尚,能够与皇帝和其他大臣同心协力,共同为国家效力。她用“脱衣已被汉恩暖”来形容韩肖胄受到朝廷的恩宠,同时也表达了对他此行成功的祝福。
  • “皇天久阴后土湿,雨势未回风劳急。车声辚辚马萧萧,壮士懦夫俱感泣。”

    • 这几句描绘了韩肖胄出使时的天气状况,天空阴沉,风雨交加,车马声中充满了离别的哀愁。无论是壮士还是懦夫,都被这景象所感动,流下了泪水。
  • “闾阎嫠妇亦何知,沥血投书干记室。”

    • 李清照提到,即使是普通的百姓和寡妇,也在为国家的命运担忧,甚至有人写信给朝廷,表达自己的关切。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下对国家前途的关注。
  • “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

    • 李清照提醒韩肖胄,金国人本性凶残,不可掉以轻心。她引用了历史上楚国和西凉的防御故事,强调备战的重要性。
  • “葵丘践土非荒城,勿轻谈士弃儒生。露布词成马犹倚,崤函关出鸡未鸣。”

    • 这几句表达了李清照对文人和谋士的重视,她认为即使在战乱时期,也不能轻视文人的作用。她引用了历史上著名的外交事件,强调了文人在国家大事中的重要性。
  • “巧匠何曾弃樗栎,刍荛之言或有益。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

    • 李清照认为,即使是普通人的话也可能有价值,不能忽视任何人的建议。她表达了对北方故土的深切思念,希望能够得到家乡的消息。
  • “灵光虽在应萧萧,草中翁仲今何若。遣氓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郭。”

    • 这几句描绘了北方沦陷区的凄凉景象,曾经繁华的城市如今一片荒芜,连墓碑上的石像也显得孤寂。李清照担心,北方的百姓是否还能耕种,是否还在遭受金兵的压迫。
  • “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

    • 李清照回忆起自己的家族,她的祖先来自山东(齐鲁),虽然地位不高,但名声远扬。她想起了当年在稷下学宫时的盛况,那时学者们济济一堂,讨论国家大事,场面热烈。
  • “子孙南渡今几年,飘流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 最后,李清照表达了对自己家族南渡后的漂泊生活的感慨,她希望能够将自己的血泪洒在故乡的土地上,寄托对故土的思念。

3. 艺术特色

  • 用典丰富:李清照在这首诗中大量引用历史典故,如“燕然铭”、“金城柳”、“葵丘践土”等,既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又巧妙地表达了她的思想感情。
  • 情感真挚:全诗情感充沛,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又有对韩肖胄的殷切期望,还有对北方故土的深切思念。李清照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交织描写,展现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心声。
  • 语言优美:尽管是一首五言古诗,但李清照的语言依然保持了她一贯的细腻与优美。她善于运用生动的意象和富有感染力的词汇,使得诗歌既有气势,又不失柔情。

4. 总结

《上韩公枢密其一》是李清照少有的长篇叙事诗之一,展现了她在国家危难之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韩肖胄出使任务的描写,李清照不仅表达了对国家和平的期望,还流露出对北方故土的深深眷恋。这首诗不仅是对韩肖胄的鼓励和支持,也是李清照个人情感与理想的抒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