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绘冬夜雪景的小诗。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勾勒出一幅静谧而富有诗意的雪夜图。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已讶衾枕冷”:诗的开篇便以一种直觉性的感受引起读者的兴趣。这里,“已讶”二字表达了诗人突然感到被褥和枕头异常冰冷的感受。这种冷并非逐渐感受到的,而是突如其来的,暗示了雪下得非常大,以至于气温骤降。
次句“复见窗户明”:紧接着,诗人注意到窗户外面变得明亮起来。这里的“复见”表明,诗人先是感受到了寒冷,然后才注意到光线的变化。这不仅表现了雪之大,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从诗人开始感觉到冷到注意到外面的变化,这段时间里雪一直在下。
第三句“夜深知雪重”:这一句是全诗的核心,也是最能体现诗人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地方。“夜深”说明诗人并未入睡,而是整夜都在关注着这场雪。通过“知雪重”,诗人巧妙地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雪花压在竹子上时的那种沉甸甸的感觉。这里没有直接描写雪的大小或厚度,而是通过“知雪重”的方式间接表达,增加了诗歌的意境美。
末句“时闻折竹声”:最后一句进一步强化了前一句所营造的氛围。诗人不仅“知雪重”,还听到了竹子被雪压断的声音,这种声音在寂静的夜晚显得尤为清晰。它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也让读者能够想象到雪夜中那份宁静而又略带寒意的氛围。
整首诗通过对衾枕冷、窗户明、雪重以及折竹声的描写,展现了冬夜雪景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体验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白居易在这首小诗中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通过对外界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份宁静而略带寒意的冬夜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