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商隐的《霜月》是一首描绘深秋景色和抒发诗人情感的七言绝句。诗中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景象的深刻感悟以及个人的情感寄托。
首句“初闻征雁已无蝉”,描绘了秋天特有的景象:大雁开始南飞,而蝉鸣声却逐渐消失。这里不仅体现了季节的更迭,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消逝。同时,“征雁”与“蝉”之间的对比,象征着自然界的生命循环和变化,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哀而不伤、静谧深远的基调。
第二句“百尺楼南水接天”,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之中。诗人站在高楼上远眺,看到楼南的水面仿佛与遥远的天空相连,呈现出一种浩渺无垠的感觉。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真实描写,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广阔与辽远,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探索。
后两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则是全诗的核心所在。“青女”指的是掌管霜雪的女神,而“素娥”则是月亮的别称。这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将青女和素娥赋予人的性格特点——她们都能忍受寒冷,在月光下的霜雪中相互媲美。这里的“婵娟”既可指美丽的女子,也可比喻美好的事物。诗人以此表达自己对于坚韧不屈、超凡脱俗精神品质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追求高洁人格的情怀。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致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与感悟。诗中的意象丰富且富有象征性,既描绘了自然之美,又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