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子夜吴歌 · 秋歌

子夜吴歌 ·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诗经·国风·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罢:结束。

译文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千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 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 何日才能扫平胡虏,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赏析2

《子夜吴歌·秋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描写闺中思妇思念远方征夫的诗。全诗通过对秋天夜晚长安城内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倦。下面从意境、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1. 意境营造

诗歌开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描绘了长安城在秋夜下的静谧与繁忙。月亮高悬,洒下清冷的光辉,笼罩着整个城市;而千家万户传来阵阵捣衣的声音,打破了夜的寂静。捣衣是指古代妇女为远方的丈夫准备冬衣时,用木杵捶打布帛,使其柔软。这一景象不仅写实,更暗示了无数家庭因战争而分离的现实。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秋意的深远与无尽。秋风萧瑟,吹不散思妇们对远在玉门关外征战的丈夫的思念之情。“玉关”即玉门关,象征着边疆战场,远离家乡的地方。这里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相呼应,表达了思妇们内心的孤独与期盼。

2. 情感表达

诗中的情感主要集中在思妇对远方征夫的思念与对和平的渴望。诗人通过描写捣衣声和秋风,烘托出一种凄凉、惆怅的氛围,反映出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痛苦与无奈。尤其是最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直接表达了思妇们对战争早日结束、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这里的“胡虏”指的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历史上常与中原发生战争冲突。

整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场面,但却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和含蓄的语言表达,深刻揭示了战争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巨大伤害,体现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 艺术手法

  • 动静结合:诗中既有静态的月亮照耀下的长安城,又有动态的捣衣声和秋风,形成了一种动静交织的画面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借景抒情: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相结合,如秋风、月亮等意象不仅是客观环境的描写,更是内心情感的寄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思妇们的忧愁与期盼。

  • 对比手法:诗中通过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现实中战争不断的对比,突显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呼唤。

4. 总结

《子夜吴歌·秋歌》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深沉真挚的情感以及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思念与期盼的思妇形象。同时,它也反映了唐代社会背景下普通民众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