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游中峰杯泉

游中峰杯泉

石眼杯泉举世无,要知杯渡是凡夫。 可怜狡狯维摩老,戏取江湖入钵盂。

译文

世上没有像石眼杯的泉水,要知道这个杯渡是一个凡人。就像捉弄狡狯的维摩长老,将江湖水流入钵盂中一样。

赏析

苏轼的《游中峰杯泉》是一首富有禅意和哲理的诗,通过对“杯泉”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佛教思想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诗题与背景

诗题中的“中峰杯泉”指的是杭州西湖附近的中峰山下的一处泉水,传说此泉水能装入杯中,且不会溢出,因此得名“杯泉”。苏轼在游览此地时,联想到佛教中的“杯渡”故事,创作了这首诗。

2. 诗句解析

第一句:“石眼杯泉举世无”

  • “石眼”:指泉水从石头缝隙中涌出,仿佛是石头的眼睛。
  • “杯泉”:即泉水能够装入杯中而不溢出。
  • “举世无”:强调这种现象极为罕见,世上独一无二。

这句诗描绘了杯泉的独特性,突出了它的神奇之处。泉水从石缝中涌出,仿佛有生命一般,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第二句:“要知杯渡是凡夫”

  • “杯渡”:这是一个佛教典故,相传有一位僧人名叫杯渡,他常常坐在木杯上渡河,因此得名。后世常用“杯渡”来形容修行者超凡脱俗的能力。
  • “凡夫”:普通人,未觉悟的人。

苏轼在这里借用了“杯渡”的典故,表达了对佛教修行者的看法。他认为所谓的“杯渡”并非真正的超凡脱俗,而是凡夫俗子的表现。这句话暗示了苏轼对佛教某些神秘主义倾向的质疑,认为修行不应追求外在的神迹,而应注重内心的觉悟。

第三句:“可怜狡狯维摩老”

  • “维摩”:即维摩诘,佛教中的大居士,以智慧和辩才著称。维摩诘曾与文殊菩萨辩论佛法,展现了深刻的智慧。
  • “狡狯”:机智、狡黠,带有调侃的意味。

苏轼在这里用“狡狯”来形容维摩诘,带有一种幽默和戏谑的态度。他似乎在说,连维摩诘这样智慧高深的人物,也显得有些“狡猾”,仿佛在玩弄某种游戏。

第四句:“戏取江湖入钵盂”

  • “江湖”:这里泛指世间万物。
  • “钵盂”:僧人用来化缘的器具,象征着修行者的清净之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维摩诘将世间万象(江湖)都纳入了小小的钵盂之中,仿佛是在玩一场游戏。苏轼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世间万象的超然态度,认为一切事物都可以被纳入修行者的清净之心中,体现了佛教的“心包太虚”、“万法归一”的思想。

3. 整体意境与哲理

整首诗通过对杯泉的描写,结合佛教典故,表达了苏轼对佛教修行的独特理解。他并不认同那些追求外在神迹的修行方式,而是强调内心的觉悟和对世间万物的超然态度。诗中的“杯渡”和“维摩老”都被赋予了一种幽默和戏谑的色彩,显示出苏轼对佛教思想的轻松解读。

同时,诗中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江湖入钵盂”象征着万物皆可归于一心,体现了佛教“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思想。苏轼通过这种轻松诙谐的方式,传达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4. 艺术特色

  • 语言简洁明快:全诗四句,言简意赅,却蕴含丰富的意象和哲理。
  • 幽默风趣:苏轼善于运用幽默的手法,使诗歌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
  • 意象生动:通过“石眼”、“杯泉”、“江湖”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苏轼对佛教思想和个人修行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