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每大雷电,但闻云中如婴儿声,殊不闻雷震也

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每大雷电,但闻云中如婴儿声,殊不闻雷震也

已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 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

译文

已将浮名置身度外,更何况自身的安危呢?一般平庸的雷鸣电闪怎么能搅动心鹈?山头看到的只是婴儿的笑脸,人世间有多少因得失而放不下筷子的人。

赏析

苏轼的这首诗以唐道人描述天目山雷雨的独特景象为背景,表达了他对人生、自然和世态的深刻思考。全诗通过对雷电的描写,揭示了诗人超脱世俗的态度和对世间纷扰的淡泊。

逐句赏析:

  1. “已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

    • 这两句是全诗的核心思想所在。诗人首先表达了自己已经超脱了世俗的名利和身体的束缚(“已外浮名更外身”),因此对于那些看似强大、令人敬畏的自然现象如雷电,他并不感到畏惧或震撼(“区区雷电若为神”)。这里的“区区”有轻视之意,表明在诗人眼中,雷电不过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通现象,并不值得过分惊恐或崇拜。
  2. “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

    • 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前两句的思想。诗人说,在天目山顶上俯瞰雷雨时,雷声听起来就像婴儿的啼哭声一样微弱(“山头只作婴儿看”),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间有许多人因为害怕打雷而吓得连筷子都拿不住(“无限人间失箸人”)。这里通过对比,突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从容态度,同时也讽刺了那些被外界事物轻易动摇的人们。

主题与意境:

整首诗通过描绘雷电这一自然现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他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超越世俗的纷扰,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超然。诗中不仅体现了苏轼个人的豁达胸襟,也反映了他一贯主张的“物我两忘”的哲学思想。雷电在常人眼中是强大的力量象征,但在诗人眼中却显得渺小和平凡,这正是因为他已经达到了一种超脱的心境。

此外,诗中的“失箸人”形象也颇具深意,它暗示了人们常常因为外界的压力或恐惧而失去自控,甚至在小事上也会表现得惊慌失措。相比之下,诗人则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能够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一切。

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雷电的描写,展现了苏轼超脱尘世、淡泊名利的人生观。他用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传达出一种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诗中既有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也有对人性弱点的微妙讽刺,最终归结到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这种境界不仅是苏轼个人的精神写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逍遥自在”的理想人格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