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子由同作其四大秦寺

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子由同作其四大秦寺

洞里吹箫子,终年守独幽。 石泉为晓镜,山月当帘钩。 岁晚杉枫尽,人归雾雨愁。 送迎应鄙陋,谁继楚臣讴。

译文

洞中的人以箫声自娱自乐,整年都在孤寂幽冷的环境中守着一片幽静。清晨的石泉犹如一面明镜,山月悬挂空中好像窗帘上的帘钩。到了年底杉树枫树都凋零了,远行的人面对雾雨而满怀忧愁。迎接远行者应是不好的事,谁愿意继承楚辞诗人吟唱哀怨的传统呢?

赏析

苏轼的《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子由同作其四大秦寺》是一首描绘游历大秦寺时所见景色及心境的诗篇。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感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文赏析

  1. 洞里吹箫子,终年守独幽: 这两句描写了大秦寺中隐士的生活状态。“洞里吹箫子”指的是在山洞中修行或隐居的人,他们以吹箫为伴,象征着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生活。“终年守独幽”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孤独与幽静的状态,暗示出诗人对这种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

  2. 石泉为晓镜,山月当帘钩: 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清晨醒来时所见到的景象。石泉清澈如镜,映照出早晨的光辉;而山间的月亮则像帘钩一样挂在夜空中,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美丽的氛围。这两句不仅写景生动,还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恬淡。

  3. 岁晚杉枫尽,人归雾雨愁: 这两句描绘了秋冬时节的景象,杉树和枫叶已经凋零,暗示时光流逝,万物萧索。同时,“人归雾雨愁”表达了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归来时的心情,充满了惆怅与忧愁。这里的“雾雨”不仅是自然现象,也象征着人生的迷茫与不确定性。

  4. 送迎应鄙陋,谁继楚臣讴: 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生活中迎来送往的厌倦之情,认为这些社交活动显得庸俗不堪。而“谁继楚臣讴”则引用了屈原(楚国大夫)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屈原以其高洁的品质和不屈的精神闻名,苏轼在此表达了对这种精神的敬仰,并感叹当今社会缺乏像屈原那样的人物来继承这种高尚的传统。

总结

整首诗通过对大秦寺及其周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体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同时,诗中的意象选择和情感表达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