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终南山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

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馀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太乙:终南山别名。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天都:传说天帝居所。这里指帝都长安。 海隅(yú):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青霭(ǎi):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分野:以天上星宿配地上州国称分野。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壑(hè):山谷。「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人处:有人烟处。

译文

髙耸的终南山似乎接近长安,山峦延绵不绝遥遥伸向海滨。 回望山下白云滚滚连成一片,钻进青蔼眼前雾团沓然不见。 巍峨终南山能分隔星宿州国,山川里的阴晴也就各不相同。 我想投宿人家在这度过一夜,隔着河川向打柴的樵夫询问。

赏析

终南山,又名太乙山,西起陕西宝鸡眉县,东至陕西西安蓝田县,千峰叠翠,景色幽美。开元二十九年(西元七四一年)至天宝三年(西元七四四年)之间,王摩诘曾隐居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这首诗大概是诗人隐居终南期间的作品。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赏析2

王维的《终南山》是其山水诗中的佳作之一,描绘了终南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独特的感受。这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造诣。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中,“太乙”指的是终南山,“天都”象征着帝王居住的地方,这里用来形容终南山的高大雄伟;“连山接海隅”则进一步扩大了视野,将山势延伸到海边,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一联不仅突出了终南山的巍峨壮观,还隐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颔联“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描述了云雾缭绕、若隐若现的景象。“白云回望合”意味着从远处望去,云层仿佛在身后聚合,给人一种迷离之感;而“青霭入看无”则是说当走近时,原本朦胧的青色雾气却变得难以察觉,这种视觉上的变化增加了诗歌的画面感和层次感。

颈联“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进一步描绘了终南山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位置的山峰因所处环境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分野中峰变”强调了地理位置对景致的影响;“阴晴众壑殊”则说明即使是同一时间,各个山谷之间也会因为光照角度的不同而展现出各异的姿态。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以及对自然界细微变化的敏锐感知。

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表达了诗人想要寻找栖身之所的愿望,并通过询问樵夫的方式展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渴望远离尘嚣、寻求心灵宁静的心境。

总体来看,《终南山》通过对终南山自然风光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