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太常引 ·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太常引 ·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释

太常引:词牌名。据《填词名解》载:「《太常引》,汉周泽为太常,坚持斋戒,其妻窥内问之,泽大怒,以为干扰其斋戒,收送监狱。故有居世不谐,为『太常妻』之谚。後人取其事以名词。或曰:『太常,导引之曲也。』」案,太常,官名也,九卿之一,司祭祀礼乐、掌宗庙选试。秦始置奉常,西汉景帝改为太常,历代沿置,至清末废。引:古代乐曲体裁之一。《钦定词谱》云:「《太和正音谱》注『仙吕宫』。一名《太清引》。韩涧泉词有『小春时候腊前梅』句,名《腊前梅》。」是调初有四十八字、四十九字、五十字及平韵、仄韵多格。後宋元人大多填四十九字体,《钦定词谱》谓此调仅二体,以稼轩词为正体,所异者前阕第二句或五字全词四十九字或六字全词五十字耳,俱有宋元人词可校。正体,双调四十九字,前阕四平韵,後阕三平韵。间用长短句,无对仗要求。後阕首次句,四言,有对仗者,亦有不对仗者;第三、四句,五言,因中有句读相分(古人应为句义分割),亦可不对仗。前後阕两七言结句均作上三下四式,语义不可断,且下四字必作「平平去平」,平仄不可变,第六字尤用去声。此调宜轻悠,亦宜婉约,遣字不需太重、太猛。可有波澜,但无需大浪。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广信书院本作「建康中秋夜为吕潜叔赋」,兹从四卷本丙集。四卷本无「夜」字。 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南宋·汪玉山《文定集·卷十五·与吕叔潜》中有「魏公再相」及「伯恭今安在两日前作书托韩无咎附便」等语。宋·陈子象《庚溪诗话·卷下》:「吕叔潜大虬言镇江丹阳玉乳泉壁间一绝云:『骑马出门三月暮,杨花无奈雪漫天。客情最苦夜难度,宿处先寻无杜鹃。』」知吕氏名大虬。查吕祖谦《东莱集·卷九·吕氏家传》,大虬为吕好问孙,乃祖谦之诸父。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唐·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宋·苏东坡《洞仙歌·余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词:「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唐·甘子布《光赋》:「银河披曀,金飔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唐·李太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飞镜又重磨」句:喻月重圆。南北朝·徐孝穆《玉台新咏·卷十·古绝句四首》:「破镜飞上天。」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卷下·藁砧今何在》:「『破镜飞上天』,言月半当还也。」 姮(Héng)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西汉·刘中垒《淮南子·卷六·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她後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被白发、欺人奈何。」句:唐·薛大拙《春日使府寓怀二首·其一》诗:「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 「斫(zhuó)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三句:唐·杜少陵《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唐·段柯古《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唐·韩昌黎《月蚀诗效玉川子作》诗:「玉阶桂树闲婆娑。」斫,砍;桂,桂树;婆娑,树影摇曳皃。

译文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髮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赏析

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赏析2

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一首充满豪情与哲理的词作,通过对中秋月夜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同时也寄托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人生理想的思考。下面从词的内容、情感和艺术手法三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内容分析

上阕:问天问月,感叹时光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开篇描绘了中秋夜的明月,月亮如同一面打磨得光亮的铜镜,悬挂在空中,洒下金色的光辉。这里的“飞镜”指的是月亮,古人常以镜子比喻月亮,形象生动。“又重磨”则暗示了月亮的圆缺变化,象征着时光的流转,暗含着词人对岁月匆匆的感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词人举起酒杯,向月中嫦娥发问:“你为何让时间如此无情,让我白发苍苍,壮志难酬?”这里的“姮娥”即嫦娥,古代神话中住在月宫的仙女。词人借问嫦娥,表达出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无奈与愤懑。白发象征着衰老,而“欺人”二字则表现了词人对命运的不甘心,认为岁月无情地催促着他,使他无法实现心中的抱负。

下阕:乘风御气,壮志凌云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词人在上阕的感慨之后,情绪突然转变,展现出一种豪迈的气概。他想象自己能够乘风飞升,穿越万里长空,俯瞰大地山河。这一句不仅写出了词人对自由的向往,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山河的深情与责任感。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恢复中原,抗击金兵,因此这里的“看山河”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包含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最后三句,词人继续发挥想象力,说如果能砍去月宫中的桂树,月亮的光辉将会更加明亮。这里的“桂婆娑”指的是月宫中的桂树,传说中桂树遮挡了部分月光,词人希望去除这些障碍,让月光更加皎洁。这一意象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追求,也隐喻了词人希望清除世间的障碍,使国家更加清明、繁荣。同时,“斫去桂婆娑”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希望扫除一切阻碍,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情感表达

这首词的情感丰富而复杂,既有对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悲叹,又有对自由、理想的追求。词人通过中秋夜的明月,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一方面,他感到岁月无情,白发渐生,壮志难酬;另一方面,他又不甘心就此消沉,仍然怀揣着远大的理想,渴望为国家做出贡献。

词中的“把酒问姮娥”和“乘风好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是对现实的无奈与叹息,后者则是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这种情感上的起伏,使得整首词充满了张力,既体现了词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又展现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三、艺术手法

  1. 意象的运用
    词中多次使用了与月亮相关的意象,如“飞镜”、“姮娥”、“桂婆娑”等,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词的意境,也为词人的情感表达提供了载体。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团圆、美好,但在这里,词人却赋予了它更多的哲理意味,用它来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

  2. 虚实结合
    词的上阕主要写实,描绘了中秋夜的明月和词人的饮酒发问,表现出他对现实的不满;而下阕则转入虚写,词人想象自己乘风飞升,俯瞰山河,甚至想要砍去月宫中的桂树,使月光更加明亮。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得词的意境更加开阔,情感更加深沉。

  3. 情感的递进
    词的情感从上阕的悲叹逐渐过渡到下阕的豪迈,形成了一种情感的递进。词人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逐渐转向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理想的追求,最终达到了一种豁达的境界。这种情感的变化,使得整首词充满了层次感,读者可以感受到词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

四、总结

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通过对中秋夜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同时也寄托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人生理想的思考。词中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与叹息,又有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情感丰富而深刻。通过丰富的意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以及情感的递进,词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有豪情壮志又有深沉内省的形象,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爱国词人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