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词论

词论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馀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注释

声诗:指可以演唱的五七言诗。 开元、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 李八郎:李衮,唐代有名歌唱者。唐·李肇《国史补》有记载。 曲江:地名,在长安城东南。 故弊:破旧。 惨沮:沮丧。 坐末:犹陪下座。 曹元谦、念奴:二者皆唐代有名歌唱者。 咨嗟:感叹。 哂:冷笑。 罗拜:团团下拜。 郑卫之声:本指春秋郑、卫国音乐,这里指靡靡之音。 烦:多。 《菩萨蛮》等:皆词牌名。 遍举:一一例举。 瓜分豆剖:形容四分五裂。 斯文:文明。 李氏君臣:批南唐李璟、李煜父子与冯延巳等人。 “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句:《南唐书·冯延巳传》:“元宗尝戏延巳曰‘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延巳答:‘未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元宗悦。” 亡国之音哀以思:语出《礼记乐记》。 逮:及。 涵养:准备。 柳屯田永:北宋词人柳永,官至屯田员外郎。 尘下:庸俗低下。 张子野等:皆宋代词人。 晏元献:北宋词人晏殊,卒谥元献。 欧阳永叔:欧阳修,字永叔。 苏子瞻:苏轼,字子瞻。 天人:形容学问深不可测。 酌蠡:舀取。蠡,瓠瓢。 葺:整理。 平侧:平仄。 五音:指唇、齿、喉、舌、鼻发之音。 五声:指宫、商、角、徵、羽五音阶。 六律:即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清浊轻重:即清音、浊音、轻声、重声。 《声声慢》等:皆词牌名。 王介甫:王安石,字介甫。 曾子固:曾巩,字子固。 西汉:指以司马迁为代表的西汉文风。 绝倒:笑倒。 晏叔原:晏几道,字叔原。 贺方回:贺铸,字方回。 秦少游:秦观,字少游。 黄鲁直:黄庭坚,字鲁直。 铺叙:铺陈、叙写。 典重:庄重。 故实:典故、史实。

赏析

本文是李清照所著的一篇关于词的专论文章,创作的年代推断为南渡之前所作。 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强调了词与诗的分野,强调词配合词牌所对应的曲调演唱的重要性,并在《词论》一文中通过对先前各家的评价中,系统的阐述了优秀词作的标准。 李清照在《词论》中虽然对词在音律、形式上的种种特点作出了较为系统归纳和总结。但没有提及和词息息相关的音乐,也没有系统的阐述如何写词。当然我们考虑到这只是一篇短文,也可以谅解的。《词论》当时流行的词牌曲调中豪放的较少,导致文中评价较高的词家都是婉约为主,为后世豪放派不遵循曲调者所厌恶,更因其一介女流批评大家而被称为“妄评”。 虽然李清照在词论中没有对如何写词进行系统的说明,但人们还是可以通过她的词作看到她对她的《词论》的有力例证。

赏析2

李清照的《词论》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篇重要的理论文章,它不仅反映了宋代词坛的创作状况,还体现了李清照对词体的独特见解和审美标准。通过对唐代、五代及北宋词人的评述,李清照表达了她对词体发展的深刻思考,并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以下是对《词论》的赏析:

1. 历史回顾与词体演变

李清照首先回顾了唐代乐府诗和声诗的发展,特别提到了开元、天宝年间著名的歌唱家李八郎的故事。这个故事通过对比李八郎在不同场合下的表现,突出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影响力。李清照借此说明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尤其是声诗的兴盛。她指出,随着时代的变迁,郑、卫之声(指民间音乐)逐渐流行,词体也开始兴起,出现了《菩萨蛮》、《春光好》等词牌。

这种历史回顾不仅是对词体起源的追溯,也为后文的批评奠定了基础。李清照认为,词体的演变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五代时期,由于战乱频繁,文化受到冲击,词的创作也受到影响。然而,她特别提到南唐李氏君臣对词的贡献,尤其是冯延巳、李璟等人的作品,虽然语言优美,但带有“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情感色彩,暗示了词与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

2. 北宋词坛的批评

进入北宋,李清照对当时的词人进行了详细的评价。她首先肯定了柳永在词体创新方面的贡献,指出他“变旧声作新声”,开创了新的风格,但在词语的选择上过于俚俗,缺乏高雅的气质。接着,她批评了张先、宋祁兄弟以及沈唐、元绛、晁补之等人,认为他们的作品虽然偶有妙语,但整体上显得破碎零散,难以成为大家。

对于晏殊、欧阳修、苏轼等文坛巨擘,李清照的态度更为复杂。她承认这些人在诗文上的成就无可匹敌,但在词的创作上,他们往往将词视为“句读不葺之诗”,即没有严格按照词的格律和音律要求来写作,导致作品不协音律。李清照认为,词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音律和格律要求,不能简单地用写诗的方式去创作词。

3. “词别是一家”

李清照在这篇文章中最核心的观点是“词别是一家”。她强调词与诗的区别,指出词不仅仅是诗歌的一种变体,而是一种具有独特音律、格律和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词的创作需要考虑五音、五声、六律等复杂的音律规则,而这些规则是诗所不具备的。因此,词的创作不能简单地套用诗的写作方法,必须遵循词自身的规律。

李清照进一步分析了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等后来的词人,认为他们在词的创作上有一定的进步,但仍存在不足。晏几道的作品缺乏铺叙,贺铸的作品不够庄重,秦观则过于注重情感表达而忽视了典故的运用,黄庭坚虽然善于用典,但作品中存在瑕疵。通过这些具体的批评,李清照再次强调了“词别是一家”的重要性。

4. 音律与格律的重要性

李清照特别强调了词的音律和格律问题。她指出,词的创作不仅要符合平仄的要求,还要考虑到五音、五声、六律等更为复杂的音律规则。例如,《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等词牌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则有不同的押韵方式。如果词人在创作时不注意这些音律规则,作品就无法达到理想的音乐效果,甚至无法演唱。

李清照的这一观点反映了她对词体艺术的高度敏感和严格要求。她认为,词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游戏,更是一种可以演唱的艺术形式,因此必须兼顾文字的美感和音乐的和谐。

5. 女性视角的独特性

作为一位女性词人,李清照的《词论》带有明显的女性视角。她对词的情感表达有着独特的理解,尤其强调词中的柔美与细腻。在批评秦观的作品时,她形容秦观的词如同“贫家美女”,虽然美丽动人,但缺乏富贵气派。这一比喻不仅形象生动,也体现了李清照对词中情感层次的细腻把握。

此外,李清照对词的音律和格律的重视,也反映了她对艺术形式的严谨态度。她认为,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应该既有情感的深度,又有形式的美感。这种双重标准使得她的词论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6. 结语

李清照的《词论》不仅是对北宋词坛的一次全面梳理,更是对词体艺术的一次深入探讨。她通过对历代词人的评述,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重要观点,强调了词的音律和格律要求,为后世词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指导。同时,她对词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形式的独到见解,也为中国词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李清照的《词论》不仅是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更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词学理论经典。它不仅反映了宋代词坛的创作现状,也为后世词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