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美芹十论 · 守淮第五

美芹十论 · 守淮第五

臣闻用兵之道,无所不备则有所必分,知所必守则不必皆备。何则?精兵骁骑,十万之屯,山峙雷动,其势自雄,以此为备则其谁敢乘?离屯为十,屯不过万,力寡气沮,以此为备则备不足恃。此聚屯分屯之利害也。臣尝观两淮之战,皆以备多而力寡,兵慑而气沮,奔走于不必守之地,而撄虏人远斗之锋,故十战而九败。其所以得画江而守者,幸也。且今虏人之情,臣固以论之矣,要不过以戍兵而入寇,幸成功而无内祸;使之逾淮,将有民而扰之,有城而守之,则始足以为吾患。夫守江而丧淮,吴、陈、南唐之事可见也。且我入彼出,我出彼入,况日持久,何事不生?曩者兀术之将曰韩常,刘豫之相曰冯长宁者,皆尝以是导之,讵知其他日之计终不出于此乎?故臣以为守淮之道,无惧其必来,当使之兵交而亟去;无幸其必去,当使之他日必不敢犯也。为是策者,在于彼能入吾之地,而不能得吾之战;彼能攻吾之城,吾能出彼之地。然而非备寡力专则不能也。 且环淮为郡凡几?为郡之屯又几?退淮而江为重镇,曰鄂渚、曰金陵、曰京口,以至于行都扈跸之兵,其将皆有定营,其营皆有定数,此不可省也。环淮必欲皆备,则是以有限之兵而用无所不备之策。兵分势弱,必不可以折其冲。以臣策之,不若聚兵为屯,以守为战,庶乎虏来不足以为吾忧,而我进乃可以为彼患也。 聚兵之说如何?虏人之来,自淮而东必道楚以趣扬;自淮而悉必道濠以趣真,与道寿以趣和;自荆襄而来,必道襄阳以趣荆。今吾择精骑十万,分屯于山阳、濠梁、襄阳三处,而于扬或和置一大府以督之。虏攻山阳,则坚壁勿战,而虚盱眙高邮以饵之,使濠梁分其半与督府之兵横击之,或绝饷道,或要归途。虏并力于山阳,则襄阳之师出唐、邓以扰之。虏攻濠梁,则坚壁勿战,而虚庐寿以饵之,使山阳分其半与督府之兵亦横击之。虏并力于濠梁,而襄阳之师亦然。虏攻襄阳,则坚壁勿战,而虚郢复以饵之,虏无所获,亦将聚淮北之兵以并力于此,我则以濠梁之兵制其归,而山阳之兵自沐阳以扰沂海。此政所谓:不恃敌之不敢攻,而恃吾能攻彼之所必救也。 臣窃谓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戟,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矣。昔人用兵多出于此,故魏赵相攻,齐师救赵,田忌引兵疾走大梁,则魏兵释赵而自救,齐师因大破之于桂陵。后唐庄宗与梁相持于杨刘德胜之间,盖尝蹙而不胜,其后用郭崇韬之策,七日入汴而梁亡。兵家形势,从古已然。议者必曰:「我如捣虚以进,彼亦将调兵以拒进;遇其实未见其虚。」是大不然。彼沿边为守,其兵不过数万,既已屯于三城之冲,其馀不容复多。兵少而力不足,未能当我全师者,又非其所虑也。又况彼纵得淮,而民不服,且有江为之阻,则犹未足以为利。我得中原,而箪壶迎降,民心自固,且将不为吾守乎?如此则在我者甚坚,而在彼者甚瑕。全吾所甚坚,攻彼所甚瑕,此臣所谓兵交而必亟去,兵去而不敢复犯者此也。呜呼!安得斯人而与之论天下之哉!

赏析

《美芹十论》为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所作,该书从第一论以至于第十论,无一不是精闢之论。同时,这也是一部很好的军事论著,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芹”指芹菜。《列子· 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 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辛弃疾写了十篇论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美芹十论》是献给皇帝的,因此,作者谦称《十论》不过是他自己觉得好,皇帝不一定就会喜欢——就像宋人喜欢芹菜一样——事实上,皇帝的确不喜欢。 自从辛弃疾献了《美芹十论》之后,人们就把“美芹”作为忧国忧民、悲国家之颠覆的代名词了。从此美芹有了特定深远的含义了。 李筌曾于《太白阴经·卷一·人无勇怯篇》对勇怯与地域之关系提出了旷古绝今之论,而辛弃疾则于《自治》篇中对:“臣闻今之论天下者皆曰:‘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之问题提出反驳,并作出“是又可以南北勇怯论哉?”的结论。与李筌不同的是,辛弃疾的目的在于希望南宋朝廷能由排除南北勇怯的成见,进而自治图强;前者理论价值绝高,而后者现实指导之意义甚大。同源殊流,各有所长。 至于其在《察情》一篇所论:“两敌相持,无以得其情则疑,疑故易骇,骇而应之必不能详;有以得其情则定,定故不可惑,不可惑而听彼之自扰,则权常在我而敌实受其弊矣。”此说可谓得兵家虚实理论之精华。空城计之所以得行险而稳成,其妙处亦不过在此而已。然直陈此妙、直捣关键枢要之处者,辛弃疾可谓第一人。

赏析2

辛弃疾的《美芹十论·守淮第五》是一篇探讨军事战略的文章,主要讨论了如何防御金朝入侵的问题。这篇文章体现了辛弃疾深厚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赏析要点

  1. 集中兵力的重要性

    • 辛弃疾认为,分散兵力会导致战斗力削弱,因此主张集中兵力以增强防御能力。这体现在“精兵骁骑,十万之屯,山峙雷动,其势自雄”一句中,强调了集中兵力的重要性和效果。
  2. 防御策略的具体实施

    • 文章详细描述了在淮河流域的战略布局,包括选择三个关键地点(山阳、濠梁、襄阳)作为主要防守点,并在这些地方部署精锐部队。这种策略能够有效地牵制敌人,使其无法轻易突破防线。
  3. 诱敌深入的思想

    • 辛弃疾提出了“坚壁勿战,虚以饵之”的战术,即通过坚守城池,不轻易出击,同时在敌人可能经过的地方设置空虚的诱饵,引诱敌人深入,然后利用伏击等方式进行打击。这种战术不仅能够消耗敌人的力量,还能在关键时刻给予致命一击。
  4. 心理战的应用

    • 文章还提到了心理战的重要性,通过不断调动兵力和变换战术,让敌人始终处于不确定状态,从而达到震慑敌人、减少正面冲突的效果。这种思想在古代战争中被广泛应用,辛弃疾在此文中也有深刻的体现。
  5. 对敌情的分析

    • 辛弃疾通过对敌情的分析,指出金朝入侵的主要动机是为了掠夺资源,而非长期占领。因此,他建议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避免与敌人正面硬碰硬,而是通过巧妙的战术和心理战来削弱敌人的战斗力。
  6. 对局势的洞察

    • 辛弃疾还对当时的局势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如果失去淮河流域,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他引用历史上的例子,如吴、陈、南唐等政权的覆灭,来说明保持淮河流域的重要性。

总结

总的来说,《美芹十论·守淮第五》是一篇内容丰富、观点鲜明的军事战略文章。辛弃疾通过对兵力部署、战术运用、心理战等方面的深入探讨,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他的思想不仅体现了对军事理论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高度责任感。这篇文章不仅是辛弃疾军事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