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美芹十论 · 观衅第三

美芹十论 · 观衅第三

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乎民心,民心叛服之由实基于喜怒。喜怒之方形,视之若未有休戚;喜怒之既积,离合始决而不可制矣。何则?喜怒之情有血气者皆有之:饱而愉,暖而适,遽使之饥寒则怨;仰而事,俯而育,遽使之捐弃则痛;冤而求伸,愤而求泄,至于无所控告则怒;怨深痛巨而怒盈,服则合,叛则离。秦汉之际,离合之变,于此可以观矣。秦人之法惨刻凝密,而汉则破觚为圜,与民休息,天下不得不喜汉而怒秦。怒之方形,秦自若也;怒之既积,则喜而有所属,秦始不得自保,遂离而合于汉矣。 方今中原之民,其心果何如哉?二百年为朝廷赤子,耕而食,蚕而衣,富者安,贫者济,赋轻役寡,求得而欲遂,一染腥膻,彼视吾民如晚妾之御嫡子,爱憎自殊,不复顾惜。方僭割之时,彼守未固,此讻未定,犹勉强姑息以示恩,时肆诛戮以贾威;既久稍玩,真情遂出,分布州县,半是胡奴,分朋植党,仇灭中华。民有不平,讼之于官,则胡人胜而华民则饮气以茹屈;田畴相邻,胡人则强而夺之;孽畜相杂,胡人则盗而有之;民之至爱者子孙,签军之令下,则贫富不问而丁壮必行;民之所惜者财力,营筑馈饷之役兴则空室以往而休息无期;有常产者困寠,无置锥者冻馁。民初未敢遽叛者,犹徇于苟且之安,而訹于积威之末。辛巳之岁相挺以兴,矫首南望、思恋旧主者,怨已深、痛已巨,而怒已盈也。逆亮自知形禁势格,巢穴迥遥,恐狂谋无成窜身无所,故疾趣淮上,侥幸一胜,以谋溃中原之心而求归也。此机不一再,而朝廷虑不及此,中原义兵寻亦溃散。吁!甚可追惜也。 今而观之,中原之民业尝叛虏,虏人必不能释然于其心,而无民意岂能自安而无疑乎!疑则臣患深,操心危,是以易动而轻叛。朝廷未有意于恢复则已;诚有意焉,莫若于其无事之时,张大声势以耸之,使知朝廷偃然有可恃之资;存抚新附以诱之,使知朝廷有不忘中原之心。如是,则一旦缓急。彼将转相告谕,翕然而起,争为吾之应矣。 又况今日中原之民,非昔日中原之民。曩者民习于治而不知兵,不意之祸如蜂虿作于杯袖,智者不暇谋,勇者不及怒。自乱离以来,心安于斩伐而力闲于攻守,虏人虽暴,有王师为之援,民心坚矣。冯妇虽攮臂,其为士笑之。孟子曰:「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臣亦谓今之中原离合之衅已开,虏人不动则已,诚动焉,是特为陛下驱民而已。惟静以待之,彼不亡何待!

赏析

《美芹十论》为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所作,该书从第一论以至于第十论,无一不是精闢之论。同时,这也是一部很好的军事论著,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芹”指芹菜。《列子· 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 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辛弃疾写了十篇论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美芹十论》是献给皇帝的,因此,作者谦称《十论》不过是他自己觉得好,皇帝不一定就会喜欢——就像宋人喜欢芹菜一样——事实上,皇帝的确不喜欢。 自从辛弃疾献了《美芹十论》之后,人们就把“美芹”作为忧国忧民、悲国家之颠覆的代名词了。从此美芹有了特定深远的含义了。 李筌曾于《太白阴经·卷一·人无勇怯篇》对勇怯与地域之关系提出了旷古绝今之论,而辛弃疾则于《自治》篇中对:“臣闻今之论天下者皆曰:‘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之问题提出反驳,并作出“是又可以南北勇怯论哉?”的结论。与李筌不同的是,辛弃疾的目的在于希望南宋朝廷能由排除南北勇怯的成见,进而自治图强;前者理论价值绝高,而后者现实指导之意义甚大。同源殊流,各有所长。 至于其在《察情》一篇所论:“两敌相持,无以得其情则疑,疑故易骇,骇而应之必不能详;有以得其情则定,定故不可惑,不可惑而听彼之自扰,则权常在我而敌实受其弊矣。”此说可谓得兵家虚实理论之精华。空城计之所以得行险而稳成,其妙处亦不过在此而已。然直陈此妙、直捣关键枢要之处者,辛弃疾可谓第一人。

赏析2

辛弃疾的《美芹十论·观衅第三》是一篇深刻剖析当时社会形势和人心向背的文章。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秦汉之际民心变化的分析,来探讨当前社会的状况,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赏析要点:

  1. 民心的重要性

    • 辛弃疾认为,自古以来,国家的统一与分裂常常取决于民心的变化。民心的动摇会导致国家的分裂,反之则会促使国家的统一。
    • 他指出,人们的喜怒哀乐直接影响了他们对政权的态度。当人民感到不满和愤怒时,他们可能会选择背叛。反之,当人民感到满足和快乐时,他们更倾向于忠诚和支持政权。
  2. 历史的借鉴

    • 文章通过回顾秦汉之际的历史,强调了民心在政权更替中的关键作用。秦朝施行严酷的法律,而汉朝采取宽松的政策,这使得人民更加倾向于支持汉朝。
    • 这种对比表明,民心的倾向可以通过合理的政策得到改变。这也为辛弃疾在讨论当前局势时提供了理论依据。
  3. 当前社会状况

    • 辛弃疾观察到,中原地区的人民已经对当时的统治者(金朝)感到极度不满。由于长期的压迫和剥削,人民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导致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
    • 他提到,尽管人民最初不敢立即反抗,但在一些事件的触发下,反抗的情绪逐渐积累到了顶点。这种情绪的爆发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起义。
  4. 应对策略

    • 针对当前的社会状况,辛弃疾提出了两条建议:
      • 张大声势:通过展示强大的军事力量,让人民知道朝廷有能力保护他们。这可以增强人民对朝廷的信任和支持。
      • 安抚新附:对于那些刚刚归顺的地区,要给予特别的关怀和安抚,让他们感受到朝廷的温暖和善意。这有助于稳定这些地区的民心。
  5. 对未来的展望

    • 辛弃疾认为,只要朝廷能够有效地处理当前的问题,就能够赢得人民的支持,从而实现国家的统一。
    • 他坚信,只要朝廷能够保持冷静,等待时机,最终一定能够战胜敌人,实现国家的和平与统一。

总结:

辛弃疾的这篇文章不仅展示了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还体现了他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他通过对历史和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旨在稳定民心,维护国家的统一。他的思想和策略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