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议练民兵守淮疏

议练民兵守淮疏

臣闻事不前定不可以应猝、兵不预谋不可以制胜。臣谓两淮裂为三镇,形格势禁,足以待敌矣,然守城必以兵,养兵必以民,使万人为兵,立于城上,闭门拒守,财用之所资给,衣食之所办具,其下非有万家不能供也。往时虏人南寇,两淮之民常望风奔走,流离道路,无所归宿,饥寒困苦,不兵而死者十之四五。臣以谓两淮民虽稀少,分则不足,聚则有馀。若使每州为城,每城为守,则民分势寡,力有不给;苟敛而聚之于三镇,则其民将不胜其多矣。窃计两淮户口不减二十万,聚之使来,法当半至,犹不减十万。以十万户之民供十万之兵,全力以守三镇,虏虽善攻,自非扫境而来,乌能以岁月拔三镇哉。况三镇之势,左提右挈,横连纵出,且战且守,以制其后,臣以谓虽有兀术之智,逆亮之力,亦将无如之何,况其下者乎!故臣愿陛下分淮南为三镇,预分郡县户口以隶之,无事之时使各居其土,营治生业无异平日;缓急之际,令三镇之将各檄所部州县,管拘本土民兵户口赴本镇保守,老弱妻子、牛畜资粮、聚之城内,其丁壮则授以器甲,令于本镇附近险要去处分据寨栅,与虏骑互相出没,彼进吾退,彼退吾进,不与之战,务在夺其心而耗其气。而大兵堂堂整整,全力以伺其后,有馀则战,不足则守,虏虽劲亦不能为吾患矣。且使两淮之民仓卒之际不致流离奔窜、徒转徙沟壑就毙而已也。

赏析

辛弃疾的《议练民兵守淮疏》是他在南宋时期的一篇奏章,主要讨论了如何在两淮地区(今江苏、安徽北部)建立民兵制度,以防御北方金国的侵扰。这篇奏章充分展现了辛弃疾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

首先,辛弃疾强调了事先准备的重要性:“事不前定不可以应猝、兵不预谋不可以制胜。”他认为只有提前做好准备,才能应对突发事件,取得战争的胜利。这表明了他对于战略规划和战术部署的重视。

接下来,辛弃疾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建议:将两淮地区划分为三个重镇,并预先分配各州县的人口到这些重镇中。平时让民众各自生活,但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就将这些人口集中起来,组成民兵队伍进行防守。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资源,形成强大的防御力量。同时,他还提出了一种灵活的作战方式,即利用民兵骚扰敌人,使其疲于奔命,最终达到消耗敌人实力的目的。而正规军则可以在背后发动攻势,一举击败敌人。

此外,辛弃疾还关注到了民兵队伍的组织和训练问题。他认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民兵的数量和分布,既要保证有足够的兵力进行防守,又不能过分加重民众负担。同时,他还强调了武器装备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拥有足够的武器,才能有效地抵抗敌人进攻。

最后,辛弃疾指出,如果能够实施这一计划,不仅能够增强两淮地区的防御能力,还可以避免民众在战乱中流离失所,减少不必要的伤亡。这体现了他对民生的关注以及对国家安危的高度责任感。

总的来说,《议练民兵守淮疏》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性和现实意义的军事论文。它不仅展示了辛弃疾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