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国帖
弃疾自秋初去国,悠忽见冬,詹咏之诚,朝夕不替。苐缘驱驰到官,即专意督捕,日从事于兵车羽檄间,坐是倥偬,略亡少暇。起居之问,缺然不讲,非敢懈怠,当蒙情亮也。指吴会云间,未龟合并。心旌所向,坐以神驰。
右谨具
呈
宣教郎新除祕阁修撰,权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辛弃疾札子。
辛弃疾的《去国帖》是一封写给友人或同僚的信件,表达了他对离开故土后的思念之情以及公务繁忙的状态。从书法和内容两方面来赏析这封信。
辛弃疾的书法作品流传下来的并不多,《去国帖》是其书法艺术的珍贵遗存之一。此帖字迹工整,笔法稳健,既有楷书的规整,又有行书的流畅,展现了辛弃疾深厚的书法功底。整篇文字布局疏密有致,行距均匀,给人以视觉上的舒适感。尤其是“朝夕不替”、“略亡少暇”等处,笔画间的连贯性和节奏感非常强,体现了他书写时的从容与自信。
表达情感:开头即表明自己自秋天离家后,虽已进入冬季,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始终如一。这种情感贯穿全文,可见辛弃疾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公务繁忙:信中提到自己到任后便专注于督捕事务,每日忙于军务之中,导致没有太多空闲时间问候亲友。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事频繁的历史背景,也体现了辛弃疾作为官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内心向往:最后几句话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憧憬,尽管身处困境,但他依然心向吴会(今江苏南部地区),精神上早已飞往那片土地。这不仅展示了辛弃疾的乐观态度,也透露出他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格式规范:作为一封正式的书信,此帖在格式上也十分规范。结尾处明确标注了收信人的身份(宣教郎新除秘阁修撰,权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以及落款(辛弃疾札子),体现了辛弃疾严谨的文风。
总的来说,《去国帖》不仅是研究辛弃疾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更是了解其思想情感及当时社会状况的一扇窗口。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复杂而真挚的情感,同时也展现了一位忠诚爱国者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