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松树种植在幽深的溪涧旁,盘根错节,巨大的枝条跨越险阻,扎入汹涌的急流。寄托于天地之间不知道过了多少时日?经受雨露的滋润又经过了几度春秋?看到四季多次更迭,知道世俗的姿态大多是虚浮的。因此它高洁磊落的形状、森严高耸的气节特别突出。紫色的树叶在风中摇曳,苍翠的枝条上落满积雪。感叹这样的美好品质难得遇见,永远保持完整的贞节不会被缺少。攀登上陡峭翠绿的山峰让人精力耗尽,看着高高的天空希望落空。已经没有办法了! 大材小用而能够弥补不足在于能凭借众多的普通才能发挥作用,工具宏大会使其用途施展受限。确实栋梁已经形成了就不仰仗其他构件的辅助了,只有志向远大的人尽管心存委屈抑郁、虽然才智超群但却官位低下而哀伤呢?如此说来只能是在事物上存在这种情况吧!我的悲伤从何而来呢?
《涧底寒松赋》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一篇咏物抒情小赋,通过对涧底寒松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才德之士不能施展其才的感慨。以下是对这篇赋的赏析:
开篇“惟松之植,于涧之幽”,点明了寒松的生长环境——深幽的涧底,为全文奠定了基调。接下来,“盘柯跨崄,沓柢凭流”,描绘了寒松盘根错节、跨越险峻、深深扎根于溪流之中的坚韧形象。这种描绘不仅展现了寒松的生长状态,也暗示了作者对于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寓天地兮何日?沾雨露兮几秋?”这两句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寒松历经风雨、岁月流转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寒松虽身处逆境,但仍坚韧不拔,默默承受着自然的洗礼。
“见时华之屡变,知俗态之多浮。”这两句揭示了世俗的浮躁和多变,与寒松的坚韧和恒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寒松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本色,不受世俗的干扰。
接下来,“故其磊落殊状,森梢峻节。紫叶吟风,苍条振雪。”这四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寒松的磊落姿态、峻峭的枝干、随风摇曳的紫叶以及覆盖白雪的苍条。这些描绘不仅展现了寒松的外在美,更凸显了其内在的高洁和坚韧。
“嗟英鉴之希遇,保贞容之未缺。”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寒松遭遇的感慨。尽管寒松具有高尚的品格,但却难以得到世俗的赏识。然而,寒松并未因此改变自己的本色,而是坚守着内心的贞洁。
“攀翠崿而神疲,指丹霄而望绝。”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寒松的艰难处境。它努力攀登险峻的山峰,却感到身心疲惫;它仰望高空,却感到绝望。这种描绘不仅展现了寒松的困境,也暗示了作者对于才德之士不能施展其才的同情和感慨。
结尾部分,“盖用轻则资众,器宏则施寡。信栋梁之已成,非榱桷之相假。徒志远而心屈,遂才高而位下。斯在物而有焉,余何为而悲者?”这几句通过对比和议论,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他认为,有用之才往往难以得到重用,而平庸之辈却往往能够得势。这种社会现象让作者感到无奈和悲愤。然而,他也明白这种现象在自然界和社会中都普遍存在,因此他并没有过度沉溺于个人的悲伤之中。
总的来说,《涧底寒松赋》通过描绘寒松的形象和处境,抒发了作者对才德之士不能施展其才的感慨。全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篇充满风骚怨恨的佳作。同时,它也展现了王勃坚持高洁的人生志趣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