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快哉此风赋

快哉此风赋

贤者之乐,快哉此风。 虽庶民之不共,眷佳客以攸同。 穆如其来,既偃小人之德;飒然而至,岂独大王之雄。 若夫鷁退宋都之上,云飞泗水之湄。 寥寥南郭,怒号于万窍;飒飒东海,鼓舞于四维。 固以陋晋人一吷之小,笑玉川两腋之卑。 野马相吹,搏羽毛于汗漫;应龙作处,作鳞甲以参差。

译文

好的,以下是这段文字的现代汉语翻译:

贤者的快乐,全在于这清风之中。虽然普通民众无法共享这种快乐,但它却能亲近高雅的客人与之契合。它缓缓而来,像是小人道德的衰颓;突然而至,岂只是大王的雄风。在那时,像鷁战船从宋都之上退却下来,又像浮云飞奔至泗水的水边。在南郭之外空旷辽阔的地方,清风在万物孔窍中怒吼;在东海之上,它鼓舞着四方之风。实在是以晋人微小的口气为鄙陋,嘲笑玉川对待风的吹拂不够隆重。就像原野里的奔腾野马,自由呼吸随风漫游;还像应龙施展神力时,伴着参差错落的鳞甲一般壮观。

赏析

《快哉此风赋》是苏轼在黄州时期所作的一篇赋,通过对风的描写,表达了他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这篇赋以“贤者之乐,快哉此风”开篇,点明了主题: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对自然的感悟和内心的宁静,而非外在的物质享受。

1. 贤者之乐,快哉此风

文章开头两句“贤者之乐,快哉此风”,直接点出了“贤者”的快乐在于感受到自然界的风所带来的愉悦。这里的“风”不仅仅是指自然界的现象,更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苏轼通过“快哉此风”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2. 虽庶民之不共,眷佳客以攸同

接下来,苏轼用对比的手法写道:“虽庶民之不共,眷佳客以攸同。”意思是说,虽然普通人无法共同享受这种快乐,但对于那些志趣相投的朋友来说,这种快乐却是共享的。这里体现了苏轼对知音的渴望,也暗示了他在黄州时期的孤独感。

3. 穆如其来,既偃小人之德;飒然而至,岂独大王之雄

这两句描绘了风的不同形态:“穆如其来”形容风轻柔地吹来,仿佛能够平息小人的恶行;“飒然而至”则表现了风的迅猛,似乎超越了古代楚国大王宋玉笔下的那种雄浑之风。苏轼在这里借风的形象,表达了对道德修养的思考: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外在的威势,而在于内心的平静与正直。

4. 鷁退宋都之上,云飞泗水之湄

接下来的几句进一步描写了风的壮阔景象:“鷁退宋都之上,云飞泗水之湄。”这里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将风与历史、地理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宏大的氛围。鷁(yì)是一种水鸟,象征着风的力量可以使万物退避;泗水则是孔子讲学的地方,象征着文化的传承。苏轼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对历史与文化的敬仰。

5. 寥寥南郭,怒号于万窍;飒飒东海,鼓舞于四维

这两句继续描绘风的气势:“寥寥南郭,怒号于万窍;飒飒东海,鼓舞于四维。”南郭子綦曾形容风从四面八方吹来,发出各种声音,苏轼借此表达了风的无所不在与无拘无束。东海则象征着广阔的天地,风在那里肆意驰骋,展现了自然的磅礴力量。

6. 固以陋晋人一吷之小,笑玉川两腋之卑

苏轼在此处引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晋代阮籍的“一吷”(微小的声音),另一个是唐代卢仝(玉川子)的“两腋生风”。他嘲笑那些只注重个人感受的人,认为他们的快乐太过渺小,远不及大自然带来的广阔与自由。苏轼借此表达了自己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认为真正的快乐应该超越个人的局限,融入到更广阔的世界中。

7. 野马相吹,搏羽毛于汗漫;应龙作处,作鳞甲以参差

最后两句“野马相吹,搏羽毛于汗漫;应龙作处,作鳞甲以参差”描绘了风与自然万物的互动。野马指的是春天的雾气,风吹动时仿佛羽毛般飘荡;应龙则是神话中的神兽,风过之处仿佛鳞片般起伏。苏轼通过这些生动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风的神秘与壮美。

总结:

《快哉此风赋》通过对风的描绘,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精神自由的追求。风在这里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苏轼内心世界的映照。他通过对风的赞美,表达了对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向往。整篇文章意境开阔,语言优美,充满了哲理与诗意,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文学风格与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