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 玄都观桃花

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 玄都观桃花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注释

元和:唐宪宗年号,公元806~820年。 十年:《全唐诗》作“十一年”,是传写之误。 紫陌:指京城长安的道路。陌,本是田间小路,这里借用为道路之意。 红尘:尘埃,人马往来扬起的尘土。 拂面:迎面、扑面。 玄都观:道教庙宇名,在长安城南崇业坊(今西安市南门外)。 桃千树:极言桃树之多。 刘郎:作者自指。 去:一作“别”。

译文

京城的大路上行人车马川流不息,扬起的灰尘扑面而来,人们都说自己刚从玄都观里赏花回来。 玄都观里的桃树有上千株,全都是在我被贬离开京城后栽下的。

赏析

这首诗通过人们在玄都观看花的事,含蓄地讽刺了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新官僚。第一、二句写人们去玄都观看花的情景,展示出大道上人欢马叫、川流不息的热闹场面,看花回来的人们“无人不道”花的艳丽,呈现出心满意足的神态;第三、四句表面上写玄都观里如此众多艳丽的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长安的时候还根本没有,离别长安十年后新栽的桃树长大开花了,实则是讽刺当时权贵的。此篇诗语讥忿,触怒当权者,作者因此又遭贬逐。

赏析2

《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 玄都观桃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具有深刻政治寓意的诗作。此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刘禹锡在朗州(今湖南常德)被贬十年后,被召回长安之时。全诗以玄都观桃花为引子,巧妙地讽刺了当时朝中权贵如春日桃花般更迭不息,而自己虽历经贬谪却气节不改的坚韧态度。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

首句:“紫陌红尘拂面来”

  • 紫陌红尘:指京城中繁华的道路,尘土飞扬,象征着权贵们喧嚣繁华的生活场景。
  • 拂面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回到京城后,立刻就被这种繁华热闹的氛围所包围的情景,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内心对这种环境的复杂感受。

次句:“无人不道看花回”

  • 无人不道:强调了京城中人人都在谈论赏花之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风尚,即春日赏花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娱乐活动,也是权贵们炫耀权势、享受生活的象征。
  • 看花回:不仅指赏花归来,也暗示了人们在赏花过程中获得的愉悦和满足,以及可能包含的某种政治或社会寓意,即人们对新贵们的关注和追捧。

三句:“玄都观里桃千树”

  • 玄都观:唐代长安的一处道观,此处为虚指,用以构建诗歌的意象空间。
  • 桃千树:用桃花盛开、数量众多的景象,比喻朝中权贵人数众多,且多为后起之秀,即“尽是刘郎去后栽”。

末句:“尽是刘郎去后栽”

  • 刘郎:诗人自指,含有自嘲与自豪的双重意味。
  • 去后栽:直接点出主题,讽刺那些在他被贬期间崛起的新贵们,暗示他们不过是凭借时机和机遇得以显赫,而非真正有才能或功绩。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虽遭贬谪多年,但归来后仍能保持高洁品格,不为权势所动的傲骨。

总结

整首诗以桃花为喻,通过描绘京城春日赏花的盛况,巧妙地将对朝中权贵更迭无常的讽刺寓于其中,既展现了诗人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也体现了他不屈不挠、坚守节操的精神风貌。刘禹锡的这种讽刺手法,既含蓄又深刻,使得这首诗成为唐代文学中富有政治色彩和个性魅力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