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浪淘沙

浪淘沙

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画楼重上与谁同?记得玉钗斜拨火,宝篆成空。 回首紫金峰,雨润烟浓。一江春浪醉醒中。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

注释

画楼:华丽的楼阁。 拨火:因为篆香燃过後成香灰,必须拨除香灰避免断了火路。 宝篆(zhuàn):即篆香,一种香屑萦回象篆文一样的香。宋·秦少游《画堂春》:「宝篆烟消龙凤,画屏云锁潇湘。」 紫金峰:即钟山,在今南京中山门外。 雨润烟浓:是指水蒸汽腾腾,雾气浓郁。 罗襟:意指罗襦的前襟。 弹:挥洒。 征鸿:即大鴈。

译文

五更时分一阵凄风从帘外吹进来,把我从梦中惊醒过来。要想重新登上画楼却不知道该与谁一道?记得当年无聊的用玉钗拨弄香火,如今宝篆香已经燃烧殆尽。 回首看向窗外的紫金山峰,水汽腾腾烟雾缭绕,看不到山的本来面目。看着一江春水向东流去,人却在半醒半醉之间。罗襦襟前还留着国破夫亡的的泪水,抚去这些把它们交付给远飞的大鴈。

赏析

此词写得极其凄惋,感伤成分浓厚,可是读後并不感到消沉颓丧,反而被其流注于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所打动,引起共鸣,寄予同情。词中追思往事,叙写梦境,或表哀思,或诉衷肠,字字句句,无不从肺腑中出,以是感情眞挚深厚,语调委婉低回,故尔极饶情致,扣人心絃。

赏析2

《浪淘沙·帘外五更风》赏析

一、词牌与背景

《浪淘沙》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属于小令,词牌为“浪淘沙”,原是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多用于抒发感慨或描写景物。李清照的这首《浪淘沙》表达了她在经历了国破家亡、丈夫赵明诚去世后的孤独与哀愁,充满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

二、词意解析

  1. 上阕:梦境与现实的交织

    • “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 开篇以“五更风”点明时间,五更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象征着人生的低谷。风声将梦吹散,暗示了美好的梦境无法持久,现实的冷酷无情打破了短暂的慰藉。这里的“梦”不仅是夜晚的梦境,也暗指往昔的幸福生活,如今已成泡影。

    • “画楼重上与谁同?” 画楼是昔日与丈夫共同居住的地方,如今重登画楼,却无人相伴。这一句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突出了词人的孤独感。曾经的温馨场景不再,只剩下空荡荡的楼阁和无尽的思念。

    • “记得玉钗斜拨火,宝篆成空。” 这一句回忆了往昔与丈夫在一起时的细节。玉钗斜拨火,描绘了夫妻二人在夜晚闲坐,用玉钗轻轻拨弄香炉中的炭火,营造出一种温馨宁静的氛围。然而,如今这些美好的回忆都已化为乌有,“宝篆成空”意味着那些曾经的甜蜜瞬间已经消逝,徒留一片虚无。

  2. 下阕: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交融

    • “回首紫金峰,雨润烟浓。” 下阕开篇从室内转到室外,词人回首眺望远处的紫金峰。紫金峰是她曾经与丈夫一同游览的地方,如今山峰依旧,但人事已非。雨润烟浓的景象既描绘了自然景色,也隐喻了词人心中的迷茫与忧伤。雨水滋润下的山峰被云雾缭绕,仿佛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正如词人此时的心情,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无力感。

    • “一江春浪醉醒中。” 春天的江水波涛汹涌,词人在这动荡的春浪中,仿佛处于醉与醒之间。这里的“醉”与“醒”不仅是生理上的状态,更是一种心理上的恍惚与清醒的交替。词人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仿佛置身于梦境般的迷离之中,而现实的残酷又让她不得不清醒面对。这种醉与醒的矛盾,深刻地反映了她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 “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 最后一句写词人将罗衣上残留的泪水洒向远飞的大雁(征鸿)。大雁象征着远方的亲人或爱人,词人将自己的泪水寄托于大雁,表达了对丈夫的深深思念和对未来的渺茫希望。罗襟上的泪痕见证了她往日的悲伤,而今她只能将这些泪水洒向天空,任其随风飘散,寄托无尽的哀思。

三、艺术特色

  1. 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李清照在这首词中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通过对风雨、山峰、江水等自然元素的描写,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孤独、迷茫与哀愁。词中的景物不仅是客观的存在,更是词人情感的映射,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2. 细腻的心理描写 词人通过对梦境、回忆、现实的交替描写,展现了她复杂而细腻的内心世界。无论是“吹梦无踪”的失落,还是“宝篆成空”的虚无,亦或是“醉醒中”的恍惚,都生动地刻画了词人在失去亲人后的精神状态。她的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令人感同身受。

  3. 意象丰富,含蓄委婉 词中运用了多个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玉钗”、“宝篆”、“紫金峰”、“春浪”、“征鸿”等,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词的内涵,也使得词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委婉。例如,“玉钗斜拨火”这一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夫妻间的亲密,又暗示了往昔生活的美好;而“征鸿”则象征着远方的思念与无尽的牵挂。

四、总结

《浪淘沙·帘外五更风》是李清照晚年作品中的代表之一,词中充满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与悲凉。通过对梦境、回忆、自然景象的描写,词人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在国破家亡后的孤独与哀愁。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