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菩萨蛮 · 归鸿声断残云碧

菩萨蛮 · 归鸿声断残云碧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注释

菩萨蛮:词牌名。 归鸿:这里指春天北归的大雁。碧:青绿色。 背窗:身后的窗子。 凤钗:即头钗,古代妇女的首饰。因其形如凤,故名。人胜:剪成人形的首饰。《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人、胜:皆古人于人日所戴饰物,始于晋唐。 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此处含有敌兵南逼之意。 晓漏:拂晓时的滴漏。漏,古代滴水计时的器具。 牛斗:与斗、牛同。两个星宿名。

译文

大雁南归,声声鸣叫,使人断肠的鸣声消失在布着丝丝残云的碧空中。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垂直地升起了一缕炉烟。在微微烛光的映照下她头上插戴着明亮的凤钗,凤钗上所装饰的人胜首饰那么轻巧。 一夜凄凄角声把晓色催来,看晓漏已是黎明时分,斗转星横,天将破晓。转眼天光大亮,报春的花儿想是开放了吧。但是时在早春,西风还余威阵阵,花儿仍然受到料峭春寒的威胁,那有心思出来争春!

赏析

这首词作於宋髙宗建炎三年(西元一一二九年)。靖康之变后,李易安与赵德甫的家乡青州府失陷,家藏十馀屋的书画古器被焚。德甫南下江宁任职,李清照随之南迁。随之德甫病故,给易安极大的打击,特别是南渡以后国破家亡,满目惨淡使得她更感凄楚悲凉。

赏析2

《菩萨蛮 · 归鸿声断残云碧》赏析

一、背景与作者

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她的词作以细腻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著称,尤其擅长描写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的交融。这首《菩萨蛮》是她后期的作品,创作于北宋末年或南宋初年,正值国家动荡、个人生活多舛之际,因此词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隐含了对时局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二、词意解析

  1. 上阕:孤寂与寒冷的氛围

    •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 开篇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孤寂、寒冷的氛围。归雁的声音渐渐远去,消失在天边的残云之中,天空呈现出一片冷峻的碧色。与此同时,窗外的雪纷纷扬扬地落下,而室内的炉烟却笔直地上升,仿佛时间凝固,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而寒冷。这里的“残云”、“雪”、“炉烟”等意象,既描绘了冬日的景象,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这两句描写了室内的情景。烛光下,凤钗闪烁着微弱的光芒,钗头的人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装饰品)显得格外轻盈。这里通过对女性饰品的描写,展现了词人此时的心境:虽然身处温暖的室内,但内心依然感到孤寂和空虚。凤钗和人胜本应是象征美好的事物,但在这样的环境中,它们反而显得更加单薄和无力,暗示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落差。

  2. 下阕:时光流逝与春寒未退

    •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 下阕开头两句写出了时间的流转。远处的角声催促着夜色的消逝,黎明的曙光逐渐照亮了天空,星斗也随之隐去。这里的“角声”和“晓漏”都是古代报时的工具,象征着时间的无情流逝。词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对时光匆匆的感叹,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 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最后两句点明了全词的主题:春天的气息虽然已经隐约可感,但想要赏花却并不容易,因为西风依然带着冬天的寒意,不肯离去。这里的“春意”和“西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象征着希望与新生,后者则代表着过去的寒冷与困境。词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对现实的无奈,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惆怅与失落。

三、艺术特色

  1. 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李清照在这首词中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相结合,通过对归雁、残云、雪、炉烟、烛光、凤钗等意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孤寂、寒冷的氛围,进而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迷茫。词中的景物不仅是客观的存在,更是词人心境的外化,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2. 语言优美,音韵和谐 李清照的词一向以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著称,这首《菩萨蛮》也不例外。词中用词精炼,句式工整,尤其是上下阕的对仗非常讲究,如“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和“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3. 含蓄委婉,意蕴丰富 词中虽然没有直接表达词人的忧愁与痛苦,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时间的流转,读者可以感受到词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这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使得词作更具感染力,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四、结语

《菩萨蛮 · 归鸿声断残云碧》是一首充满哀愁与无奈的词作,通过对冬日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春寒未退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待与现实的矛盾。李清照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完美结合,使这首词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她晚年的生活状态与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