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瑞鹧鸪 · 双银杏

瑞鹧鸪 · 双银杏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注释

瑞鹧鸪:词牌名。此词极似七言绝句,与“瑞鹧鸪”词体不合。 “风韵”句:《史记·司马相如传》:“相如至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此系反意隐括。都:姣好,美盛。 甘橘可为奴:甘橘别称木奴。银杏,又名白果,其树为高大乔木,名公孙树,又称帝王树;叶呈扇面形,因果实形似小杏而硬皮及核肉均呈淡白色,故呼为银杏;其味甘而清香可食,起滋补药用。据说银杏在宋代初年被列为贡品。“甘桔”为“奴”典出《三国志·吴书·孙休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曰:“丹阳太守李衡……后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甘桔千株。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衡亡二十余日,儿以白母,母曰:‘此当是种甘桔也’。”桔奴,又称“木奴”,唐·李商隐有“青辞木奴桔,紫见地仙芝”(《陆发荆南始至商洛》)的诗句。 玉骨冰肌:清澈高洁。 “醉后”一句:周勋初《唐人遗事汇编》卷二:“明皇与贵妃幸华清宫。因宿酒初醒,凭纪子肩同看木芍药。上亲折一枝,与妃子同嗅其艳。”太真、贵妃均指杨玉环。此句意谓双银杏的并蒂相连,犹如唐明皇和杨贵妃倚倚靠靠亲密无间。

译文

风度韵致,仪态雍容,看起来并不十分奢侈华丽,即使如此,而酒尊前的柑桔,还是显得逊色几分。流落江湖,有谁怜?有谁惜?玉洁的肌肤,冰清的风骨,依然故我,不肯枯竭。 是谁将这并蒂连理果双双摘下?恰似那酒醉之后的唐明皇与太真贵妃相拥相依。居士擘开连理果,情真意切,两人分享,品尝风味,醇香清新,心心相惜。

赏析

《瑞鹧鸪·双银杏》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假双银杏之被采摘脱离母体,喻靖康之乱后金兵南渡,作者自己与丈夫赵明诚一起离乡背井、避乱南方的颠沛愁怀。全词将双银杏比作玉洁冰清、永葆气节的贤士,比作患难与共、不离不分的恋人,贴切深刻;尾句使用谐音手法,不仅略带诙谐而且起脱俗之效。本词是否为李清照之作仍存争议,也有人认为本作并非是一首词,而是一首七言绝句。

赏析2

《瑞鹧鸪·双银杏》赏析

一、背景与主题

李清照的《瑞鹧鸪·双银杏》是一首以双银杏为题材的词作,通过对双银杏的描写,寄托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美好情感的追求。李清照生活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经历了国家动荡和个人生活的波折,她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与哀愁。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双银杏,实际上通过银杏的形象,隐喻了自己和丈夫赵明诚的爱情生活,表达了对夫妻之间深厚感情的珍视,同时也暗含了对命运无常的感叹。

二、词句解析

  1.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

    • “风韵雍容未甚都”:银杏树的姿态优美大方,但并不显得过于华丽或张扬。这里的“未甚都”意指银杏虽然风姿绰约,却不失淡雅,有一种自然的美。
    • “尊前甘橘可为奴”:这句话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银杏与甘橘进行对比。甘橘在酒宴上可以作为陪衬,而银杏则以其高贵的气质超越了甘橘。这里暗示了银杏的高洁品质,也表达了作者对银杏的赞赏之情。
  2. 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 “谁怜流落江湖上”:这句表达了银杏的孤独与漂泊之感。银杏虽然美丽,但被风吹落到江湖之上,无人怜惜。这里借银杏的遭遇,暗喻了作者自己的身世飘零,流落在外,无人关心。
    • “玉骨冰肌未肯枯”:尽管银杏身处困境,但它依然保持着高洁的品质,不肯枯萎。这里的“玉骨冰肌”形容银杏的枝干和果实如同美玉般洁白坚贞,象征着作者内心的坚韧与不屈。
  3.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

    • “谁教并蒂连枝摘”:这一句描写了双银杏并蒂生长的情景,暗示了它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双银杏的并蒂象征着夫妻之间的深情厚谊,而“摘”字则暗示了这种美好关系的终结,带有悲剧色彩。
    • “醉后明皇倚太真”:这里引用了唐玄宗(明皇)与杨贵妃(太真)的故事。传说唐玄宗曾醉后依偎在杨贵妃身边,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恩爱。李清照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了她与丈夫赵明诚之间的深厚感情,同时也暗示了他们的爱情最终未能长久,如同双银杏被摘下一样,充满了无奈与伤感。
  4. 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 “居士擘开真有意”:这里的“居士”指的是赵明诚,他是李清照的丈夫,也是著名的金石学家。赵明诚将双银杏分开,象征着他对这段感情的深刻理解与珍视。“擘开”不仅是指物理上的分离,更意味着对双银杏内在意义的揭示。
    • “要吟风味两家新”:这句话表达了赵明诚希望通过对双银杏的品味,能够写出新的诗篇,表达出两人不同的感受和体会。这里的“两家新”既指双银杏的不同风味,也暗指李清照和赵明诚各自独特的艺术感悟。

三、艺术特色

  1. 借物抒情,寓情于景
    李清照在这首词中巧妙地运用了银杏这一自然物象,借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银杏的高洁、坚韧与孤独,既是银杏本身的特征,也是作者自我形象的写照。通过银杏的形象,李清照表达了对自身命运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怀念。

  2. 典故运用,丰富内涵
    词中多次引用历史典故,如“醉后明皇倚太真”,增强了词作的文化底蕴和情感深度。这些典故不仅使词作更加富有诗意,还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联想空间,使得词意更加丰富多层。

  3. 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李清照的语言风格清新典雅,词句优美流畅。她通过对银杏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了一种空灵、静谧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词中的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有对命运无常的叹息,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四、总结

《瑞鹧鸪·双银杏》是李清照的一首经典之作,通过对双银杏的描写,表达了她对爱情的珍视和对命运的感慨。词中借物抒情,寓情于景,运用典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李清照独特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情感世界。这首词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颂,更是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