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鹧鸪天 其十二 元溪不见梅

鹧鸪天 其十二 元溪不见梅

千丈清溪百步雷。 柴门都向水边开。 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日影来。 穿窈窕,历崔嵬。 东林试问几时栽。 动摇意态虽多竹,点缀风流却少梅。

译文

清澈的溪流千丈长,百步之内听到雷鸣般的水声。柴门都向着水边打开。乱云携带着炊烟离去,清澈的水影映照着日光前来。穿越曲折的山道,经过巍峨的山丘。东边的树林请问是什么时候栽种的。竹林动荡的形态虽美,但点缀出风流的却是缺少梅花。

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鹧鸪天 其十二 元溪不见梅》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未能见到梅花的遗憾。下面是对这首词的赏析:

上阙:

“千丈清溪百步雷。” 首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清溪的壮丽景象,溪水清澈见底,宽广得仿佛有千丈之长,水流湍急,发出如雷鸣般的轰鸣声。这里“千丈”和“百步雷”都是形容词性的夸张手法,用来强调溪水的宽广和声音的巨大。

“柴门都向水边开。” 紧接着,诗人转而描写周围的环境,柴门(简陋的木门)都向着溪水开放,这不仅说明了居民生活的自然和谐,也暗示了诗人所处的位置和视角。这种布局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享受自然美景。

“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日影来。” 接下来两句,诗人将视线转向天空和水面。云彩缭绕,炊烟袅袅升起,似乎被云带走了;而水面则映照着日光,悠闲地反射着光影。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自然界的动态美与静态美之间的和谐共生。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

下阙:

“穿窈窕,历崔嵬。” 诗人继续前行,穿过了幽深曲折的小径(窈窕),攀越了险峻的山峰(崔嵬)。这一句不仅描述了旅途中的艰难险阻,还隐含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

“东林试问几时栽。” 诗人经过一番跋涉后,来到了东林。他不禁发问:这些树木是什么时候栽种的呢?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长过程的好奇和探索精神,同时也暗示了他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动摇意态虽多竹,点缀风流却少梅。” 最后两句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诗人发现尽管竹子在风中摇曳生姿,姿态万千,但梅花却很少见到。这不仅是对现实景象的描述,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高洁、坚韧和孤傲,诗人未能见到梅花,或许是对美好事物缺失的一种遗憾,也可能是对自身境遇的一种隐喻。

总结:

整首词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色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同时,通过对未能见到梅花的描写,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淡淡忧伤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种情感上的转折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和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