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踏莎行 · 赋木樨

踏莎行 · 赋木樨

弄影阑干,吹香嵓谷。枝枝点点黄金粟。未堪收拾付薰炉,窗前且把《离骚》读。 奴仆葵花,儿曹金菊。一秋风露清凉足。傍边只欠个姮娥,分明身在蟾宫宿。

注释

木樨:即桂花,又名岩桂、月桂。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子对生,多呈椭圆或长椭圆形,叶面光滑,革质,叶边缘有锯齿;秋季开花,花簇生于叶腋,花冠分裂至基乳有乳白、黄、橙红等色,极芳香;核果成熟后为紫黑色。常见于南方。 奴仆:唐·杜牧《李贺集序》:“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经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补梁庾肩吾宫体谣》,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贺生二十七年死矣,世皆曰:‘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

译文

在栏干边欣赏自己的影子,对着嵯峨的山谷吹起洞箫,一派芳香的山谷美景,树枝上有许多金黄色如粟米般的花苞。花儿一时未足供收管及爇(shè焚烧)置于薰炉,他在窗前则静读《离骚》。园中不仅有光彩夺目美艳如一的向日葵可供奴仆服侍来观赏菊花美景。而且经历风霜后草木芳香浓郁依然足资观赏和欣赏这时庭院便旁若无人的似月中宫殿和嫦娥在人间住居一样,实在难得,可惜却没有美女相伴在身边来一同领略如此仙境美景啊。

赏析

《踏莎行·赋木樨》赏析

辛弃疾的《踏莎行·赋木樨》是一首描写桂花的词作,通过对桂花的细致描绘,表达了词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内心的孤独与寄托。词中不仅展现了桂花的形态与香气,还融入了词人的情感与思想,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1. 上阕:桂花的形与香

弄影阑干,吹香嵓谷。枝枝点点黄金粟。

  • 这几句描写了桂花的姿态和香气。“弄影阑干”写出了桂花在栏杆旁摇曳生姿的样子,仿佛在与月光嬉戏。“吹香嵓谷”则表现了桂花的香气随风飘散,弥漫在山谷之间。这里的“嵓谷”指的是山谷中的岩石缝隙,暗示桂花生长在幽静的环境中,香气清幽而深远。
  • “枝枝点点黄金粟”是形容桂花的花朵小巧玲珑,如同金色的粟粒点缀在枝头。桂花的颜色多为淡黄或金黄,词人用“黄金粟”来形容其色泽,既形象又富有诗意,突出了桂花的精致与美丽。

未堪收拾付薰炉,窗前且把《离骚》读。

  • 这两句表达了词人对桂花的态度。虽然桂花香气宜人,但词人并没有急于将其采摘放入薰炉中,而是选择在窗前静静地阅读《离骚》。这里透露出词人对桂花的珍惜与尊重,同时也暗示了他内心的情怀。
  • 《离骚》是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词人在此引用《离骚》,表明他对现实世界的忧虑与不满,借古人的悲愤之情来抒发自己的心声。桂花的清香与《离骚》的深沉相映成趣,形成了一个静谧而充满思考的意境。

2. 下阕:桂花与其他花卉的对比

奴仆葵花,儿曹金菊。一秋风露清凉足。

  • 这几句通过对比桂花与其他秋季花卉,进一步突出了桂花的独特之处。词人将葵花比作“奴仆”,将金菊比作“儿曹”,意指这些花卉虽然也盛开于秋季,但在词人眼中,它们的地位远不如桂花。
  • “一秋风露清凉足”则描绘了秋天的气候特点,风露交加,凉意十足。桂花在这种环境下依然绽放,显得更加坚韧和高洁。词人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烘托出桂花的不凡气质。

傍边只欠个姮娥,分明身在蟾宫宿。

  • 最后两句是全词的高潮,词人将桂花与嫦娥联系起来,想象自己仿佛置身于月宫之中,身边只缺少嫦娥相伴。这里的“姮娥”指的是传说中的月中仙子嫦娥,她居住在月宫,象征着纯洁与孤寂。
  • 词人以桂花为媒介,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神话世界中,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孤独的感慨。桂花的高洁与嫦娥的孤寂相得益彰,形成了一个空灵而超凡的意境。

3. 整体意境与情感表达

整首词通过对桂花的描写,展现了一种清幽、高洁的意境。词人借桂花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孤独。桂花的香气与《离骚》的忧思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深沉而内敛的情感氛围。

此外,词人还将桂花与神话中的嫦娥联系起来,赋予了桂花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桂花不仅是自然界中的美丽花卉,更成为了词人心中理想的寄托,象征着纯洁、高雅和超脱尘世的精神追求。

总之,辛弃疾的《踏莎行·赋木樨》不仅是一首描写桂花的佳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情感与哲理的词作。它通过对桂花的赞美,表达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