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调咏吴王西施的故事。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双调五十字,平仄两协。后阕字句作法与前阕相同。 黄沙道:指的是从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黄沙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二十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yán)山县。 “明月别枝惊鹊”句:明亮的月光惊醒了睡在树枝上的喜鹊。语出宋·苏轼《杭州牡丹开时,仆犹在常、润,周令作诗见寄,次其韵,复次一首送赴阙·其二》诗:“天静伤鸿犹戢翼,月明惊鹊未安枝”。别枝,斜枝。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句:五代十国后蜀·何光远《鉴诫录·卷五·容易格》:“王蜀卢侍郎延让吟诗,多著寻常容易言语,时辈称之为高格。……然于数篇见境尤妙,有《松门寺》云:‘山寺取凉当夏夜,共僧蹲坐石阶前。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衣汗稍停床上扇,茶香时泼涧中泉。通宵听论莲华义,不藉松窗半觉眠。’”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土地神庙。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忽见(xiàn):忽然出现。见,同“现”,显现、出现。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眼前。

赏析

辛稼轩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他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这首词正作于辛稼轩闲居上饶带湖期间。 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赏析2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田园词。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夜晚在黄沙道中行走时所见的乡村夜景,充满了宁静、祥和的田园气息,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丰收的期盼。

1. 上阕:夏夜田园风光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明月别枝惊鹊”:这一句写出了夏夜的宁静与动态的结合。明月高悬,照耀着树枝,栖息在枝头的乌鹊被月光惊动,扑棱着翅膀飞起。这里的“别枝”是指月亮移动到另一根树枝上,暗示时间的流逝。词人通过这一细节描写,展现了夜晚的静谧与生机。

  • “清风半夜鸣蝉”:夜半时分,微风轻拂,蝉鸣声此起彼伏。蝉鸣本是夏日常见的景象,但在夜晚显得尤为清晰,增添了夏夜的清凉感。这里的“清风”与“鸣蝉”相映成趣,既表现了自然的和谐,也烘托出词人的心境平和。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词人走在田间小路上,闻到了稻花的香气,听到了蛙声阵阵。蛙声在古代常被视为丰收的预兆,因此词人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收年景。这里不仅写出了农村的自然美景,更表达了词人对农民生活的关心和对丰收的期盼。青蛙的叫声与稻花的香气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画面。

2. 下阕:雨中的意外惊喜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一句描写了天空中的星星稀疏,远处有几颗星星闪烁,而山前则飘来了几滴细雨。这里的“七八个星”和“两三点雨”用数字来表现星星和雨点的稀少,既写出了夜空的辽阔,又暗示了天气的变化。词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朦胧、迷离的氛围,增加了诗意的美感。

  •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一句是全词的高潮,也是最具意境的部分。词人在雨中前行,突然想起了以前见过的那座茅草屋(茅店),它位于社林旁边。当词人转过溪桥时,忽然发现那座熟悉的茅店就在眼前。这里的“忽见”二字,写出了词人意外的惊喜和愉悦之情。词人原本在雨中有些迷茫,但突然看到熟悉的茅店,仿佛找到了归宿,心中顿时感到温暖和安心。

3. 艺术特色

  • 动静结合:词中既有静态的描写,如明月、稻花、星星等,又有动态的描写,如惊鹊、鸣蝉、蛙声、雨点等。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使得整首词既有宁静之美,又有生机盎然的感觉,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 虚实相生:词中既有现实的景物描写,如明月、清风、稻花、蛙声等,又有词人的想象和联想,如“说丰年”和“旧时茅店”。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得词作既有具体的形象,又有丰富的内涵,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 情景交融:词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丰收的期盼。词中的景物不仅是客观的存在,更是词人心境的投射。词人的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4. 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对夏夜乡村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农民生活的关怀。同时,词人通过对丰收的期盼,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注。虽然词中没有直接表达政治抱负,但字里行间透露出词人对和平、富足社会的向往。

5. 总结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充满诗意和生活气息的田园词。词人通过对夏夜乡村景色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既有自然的美丽,又有人文的温情。词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既写景又抒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首词不仅是辛弃疾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宋代田园生活的生动记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