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国风 · 秦风 · 蒹葭

国风 · 秦风 · 蒹葭

无名氏

[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一方:那一边。 溯(sù)洄:在河边逆流向上游走。溯,逆流而上;洄,水流迂回之处。 阻:险阻,(道路)难走。道阻且长,说明是在陆地上行走。 从:追寻。 溯游:在河边顺流向下游走。 宛在水中央:是说顺流虽然易行,然所追从之人如在水之中央,就是近也是可望而不可及也。宛,宛然、好像。 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宛:宛然,好像。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xī):乾,晒乾。 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跻(jī):升,高起,指道路越走越高。 坻(chí):水中的沙滩。 采采:繁盛的样子。 已:止。 涘(sì):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

此诗是《诗经》中的一篇,为先秦时代汉族民间情歌。全诗三章,每章八句。 首章「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河水的另外一边。 以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具体到此诗,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凄、晞、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涘、右、浊」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赏析2

《国风·秦风·蒹葭》是《诗经》中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歌,它以极其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深秋清晨的景象,并通过这一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之人的深深思念与追求。整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思。

诗歌结构与意象

  • 重复与变化:全诗三章,每章八句,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又在细节上有所变化,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以及寻找伊人地点的变化(“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这些细微之处体现了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化,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
  • 自然景观:“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等句子描绘了河边芦苇茂盛的样子,而“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则展示了随着时间流逝,露水从凝结成霜到逐渐蒸发的过程,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又清新的氛围。
  • 情感表达:通过对自然景物细腻入微的描写,作者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其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直接点明了主人公心中所想之人远隔水面难以触及的主题,随后通过两次尝试接近(溯洄、溯游)却始终无法真正到达对方身边的情节设置,表达了追求美好事物时遇到困难但仍不放弃的态度。

主题思想

  1.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诗中的“伊人”可以理解为诗人向往的理想状态或目标,而“水”则象征着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可能遭遇的各种障碍。尽管诗人不断努力试图靠近自己的梦想,但总感觉还差那么一点才能真正实现。
  2. 永恒不变的追求精神: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伊人”的位置似乎总是处于可望而不可即的状态,这反映了人类对于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精神特质。即使面对重重困难,人们依然会坚持下去,直到最后一刻也不会轻易放弃希望。

总之,《蒹葭》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之美,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能够触动人心深处那份最纯粹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