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潭寄远上人
小潭澄见底,闲客坐开襟。
借问不流水,何如无念心。
彼惟清且浅,此乃寂而深。
是义谁能答,明朝问道林。
小小潭水清彻见底,闲人游客打开襟怀。询问潭水何以不流,心境怎会无念如无尘。潭水虽浅却清,心境虽寂犹深。这种道理谁能回答,明天我要向道林请教。
《对小潭寄远上人》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描绘小潭的景象来表达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于佛学思想的理解。
首联“小潭澄见底,闲客坐开襟。”描写了一个清澈见底的小潭,以及坐在潭边敞开衣襟的闲客。这里的“小潭”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清澈,“闲客”则代表了诗人自己。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宁静与超脱,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喜爱。
颔联“借问不流水,何如无念心。”诗人用“不流水”比喻内心的状态,意指内心应该像不流动的水一样保持宁静。接下来的“何如无念心”,则是对内心状态的进一步探讨。诗人认为,如果内心能够达到一种无念的状态,即没有杂念、没有纷扰,那么这种状态会比流水更宁静。这一联体现了诗人对于内心清净、无念境界的向往。
颈联“彼惟清且浅,此乃寂而深。”这里,诗人用“清且浅”的小潭来比喻外在的事物,而“寂而深”的心境则是诗人追求的目标。诗人认为,真正的智慧和深度来自于内心的寂静,而不是表面的清澈或浅薄。这一联反映了诗人对于内心世界的重视,以及对于物质世界表象的超越。
尾联“是义谁能答,明朝问道林。”诗人在此提出了一个问题:“谁能回答这个道理呢?”诗人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向高僧问道才能得到。这表明了诗人对于佛法智慧的渴望,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佛教的崇敬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小潭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心清净、无念境界的向往,以及对于佛法智慧的追求。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小潭的清澈与内心的宁静相对照,突出了诗人对于内心世界的重视。同时,诗人还通过提问的方式,表达了对于佛法智慧的渴望,展现了他对于佛教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