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陶庵梦忆 · 卷三 · 湖心亭看雪

陶庵梦忆 · 卷三 ·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

崇祯五年:西元一六三二年。 更定:初更以後,晚上八点左右。定,开始。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曾南豐《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衹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喩轻微纤细的事物。 毡:毛毯。 大惊喜:一作“大喜”。 焉得更有此人: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 拉:邀请。 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客此:客,做客,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 舟子:船夫。 喃喃:低声嘟哝。 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後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锺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译文

崇祯五年(西元一六三二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後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赏析

此文选自《陶庵梦忆》,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陶菴代表作。作者出身官僚家庭,但一生未做官。此文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在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出作者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赏析2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描绘冬日西湖美景与文人间相逢喜悦之情的经典散文。文章以简洁凝练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一幅静谧而纯净的雪景图,并通过个人经历讲述了一个关于相遇、共鸣的故事。

1. 环境描写

  • 开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短短几句便勾勒出一个寂静无声、银装素裹的世界。这里,“人鸟声俱绝”不仅指出了自然界的宁静,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寂。
  • 雪后景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此句运用了夸张手法,将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之感。“上下一白”四个字尤其精妙,既表现了雪后的纯净无瑕,又让人联想到广阔无垠的空间感。
  • 细节描绘:“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通过对几个具体物象的细致描绘(如“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进一步强化了整个画面的空灵之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孤独而又渴望交流的心情。

2. 人物互动

  • 当作者独自乘船前往湖心亭时,意外遇到了两位同样热爱自然景色的朋友。他们之间的对话虽简短却充满温情:“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表明彼此之间存在着深厚的精神共鸣。
  •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这段描述体现了三人之间的豪爽与真诚,即使初次见面也能迅速建立起友谊。
  • 最后一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借船夫之口表达了对这种追求精神享受行为的理解与赞赏,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雅士风度的认可。

3. 主题思想

整篇文章通过对特定场景下人物活动的描写,传达出作者对于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对知音难遇的感慨。同时,它还隐含着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生活态度——即便是在寒冷孤寂的环境中,只要心中有爱、眼里有美,就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总之,《陶庵梦忆·卷三·湖心亭看雪》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