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贺新郎 · 别茂嘉十二弟

贺新郎 · 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注释

贺新郎:词牌名,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金缕歌》、《风敲竹》、《贺新凉》。传作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惟句豆平仄,与诸家颇多不合。因以《稼轩长短句》为准。双调,一百十六字,上阕五十七字,下阕五十九字,各十句六仄韵。大抵用入声部韵者较激壮,用上、去声部韵者较凄郁,贵能各适物宜耳。 茂嘉十二弟:宋·刘改之《龙洲词》有《沁园春·送辛稼轩弟桂林官》词,有句云:「入幕来南,筹边如北,翻覆手高来去棋。」详此词语意,盖即作于「筹边如北」之时,则刘词当亦送茂嘉者。茂嘉事迹仅见此二词中。 「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宋·洪练塘《离骚补注》:「《禽经》云:『巂(guī)周,子规也。江介曰:「子规」,蜀右曰:「杜宇」。』又曰:『鶗鴂鸣而草衰。』注云:『鶗鴂,《尔雅》谓之鵙,《左传》谓之伯赵。』然则子规、鶗鴂二物也。」鶗、鹈通。 鹧鸪:鸣声凄切,如说「行不得也哥哥」。 杜鹃:其声哀婉,如说「不如归去」。 芳菲都歇:战国楚·屈原《楚辞·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汉书·卷八十七上·扬雄传》注:「鶗鴂一名子规,一名杜鹃,常以立夏鸣,鸣则众芳皆歇。」《广韵》:「鶗鴂春分鸣众芳生,秋分鸣则众芳歇。」 马上琵琶:暗用王昭君出塞事。石季伦乐府《王明君辞序》:「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 关塞黑:唐·杜少陵《梦李白》诗:「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 「更长门、翠辇辞金阙」句: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退居长门宫。 「看燕燕,送归妾」句:《诗经·邶风·燕燕》毛传:「《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列女传·卷一·卫姑定姜》:「卫姑定姜者,卫定公之夫人,公子之母也。公子既娶而死,其妇无子,毕三年之丧,定姜归其妇,自送之,至于野。恩爱哀思,悲心感恸,立而望之,挥泣垂涕。乃赋诗曰:『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不及,泣涕如雨。』」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句:西汉·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将军指李陵言。陵数与匈奴战而终降于匈奴,故谓为「身名裂」也。司马子长《报任安书》:「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汉书·卷五十四·苏武传》:「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身名裂,四卷本丙集作「身名列」。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句:用荆轲刺秦事。《史记·卷八十六·荆轲传》:「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閒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久之,……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还知:此处「还」字应作「倘」或「如果」解。

译文

听着绿树荫里鹈鴂叫得凄恶,更令人悲伤不已。鹧鸪鸟“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刚住,杜鹃又发出“不如归去”悲切的号呼。一直啼到春天归去再无寻觅处,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实在令人愁恨、痛苦。算起来这桩桩件件也抵不上人间生离死的痛楚。汉代王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更有陈皇后阿娇退居长门别馆,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金阙。春秋时卫国庄姜望着燕燕双飞,远送休弃去国的归老。 汉代名将李陵身经百战,兵败归降匈奴而身败名裂。到河边轿头送别苏武,回头遥望故国远隔万里,与故友永远诀别。还有荆轲冒着萧瑟秋风,慷慨悲歌无尽无歇。啼鸟若知人间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料想它不再悲啼清泪,而总是悲啼着鲜血。如今茂嘉弟远别,还有谁与我饮酒共醉赏明月?

赏析

这是一首很负盛名的送别词。辛茂嘉是作者族弟,他南归宋室本为北伐抗金,结果反被贬到更南的广西。本词非一般赠别,而是借题发挥,抒国家兴亡之感。此词开头由三种禽鸟悲啼,啼到春归花谢起兴,酝酿成一种悲恻气氛。「未抵」翻进一层,提出「人间离别」题旨。列举昭君出塞、陈皇后失宠幽居、庄姜送归妾、李陵诀别苏武、易水饯荆轲五事,佳人薄命,英雄末路,生离死别,哀凄悲壮,宣发尽人间别恨。「啼鸟还知如许恨」,挽结前文,回应开端,比较春恨与别恨,断言啼泪必将变为「啼血」,沉痛之至!「谁共我,醉明月」,一笔陡折,收归题旨。由春恨到别恨,归到「如许恨」,实际是在感叹人间恨。面对人生种种恨,亲人远离,哀伤可知。其中自当涵盖无限时代恨、家国愁。

赏析2

《贺新郎 · 别茂嘉十二弟》赏析

辛弃疾的《贺新郎 · 别茂嘉十二弟》是一首充满悲怆情感的送别词,表达了作者对弟弟茂嘉远行的深切离愁和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全词以“啼鸟”为线索,通过一系列历史典故和自然景象的描写,层层递进,情感深沉而动人。

一、上阕:以鸟声烘托离别之苦

  1.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词的开篇以“绿树听鹈鴂”引出鸟鸣声,鹈鴂(tí jué)是一种传说中的鸟,古人认为它的叫声预示着不祥。接着,鹧鸪和杜鹃的叫声相继出现,鹧鸪的叫声常被理解为“行不得也哥哥”,杜鹃则象征着“不如归去”。这些鸟声不仅烘托出离别的哀伤气氛,还暗示了兄弟分离的无奈与痛苦。

  2.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春天本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季节,但随着鸟儿的啼叫,春天似乎也渐渐消逝,花儿凋零,芳菲不再。这里的“春归”不仅是季节的变化,更是象征着美好时光的流逝,表达出作者对时光易逝、人事无常的深深叹息。

  3. 算未抵人间离别
    尽管自然界的变化已经让人感到悲伤,但作者认为,这一切都无法与人间的离别相比。这一句承上启下,将自然界的哀愁与人世间的情感联系起来,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主题。

  4.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这几句引用了历史上著名的离别场景:王昭君出塞时骑马弹琵琶,汉武帝陈皇后被贬长门宫,庄姜夫人送别卫庄公的宠妾。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词的意境,还通过古代女性的离别之痛,映衬出作者与弟弟分别时的悲凉心境。尤其是“关塞黑”和“翠辇辞金阙”等意象,突显了离别的凄凉与孤寂。

二、下阕:借历史典故抒发壮志难酬

  1.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下阕开头,作者转向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引用了李陵的故事。李陵在与匈奴作战中兵败投降,后被汉武帝流放,与苏武在河梁告别时,两人泪洒衣襟,从此永别。这里的“将军百战身名裂”不仅是对李陵命运的感叹,也是作者对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隐喻。辛弃疾一生渴望收复中原,却屡遭挫折,晚年更是被闲置,因此他对李陵的遭遇感同身受。

  2.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接着,作者又引用了荆轲刺秦王的历史典故。荆轲临行前,在易水边唱起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歌,周围的人无不为之动容。这里的“易水萧萧”和“西风冷”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而“满座衣冠似雪”则描绘了送别者的哀伤神情。辛弃疾借此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3.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最后,作者再次回到鸟鸣的主题,认为连鸟儿都能感受到如此深重的离别之恨,以至于它们不再啼叫,而是流下血泪。这种夸张的描写,既是对离别之痛的极致表达,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极度悲痛。

  4. 谁共我,醉明月
    词的结尾,作者发出了一声孤独的叹息:“谁共我,醉明月?”他感叹在这漫长的离别之后,再也没有人能与他一同饮酒赏月,共享欢愉。这一句充满了孤独与无助的情感,表现出作者对未来的迷茫与失落。

三、艺术特色

  1. 多重意象的交织
    辛弃疾在这首词中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意象(如鸟鸣、春归)和历史典故(如王昭君、李陵、荆轲),将个人的离别之痛与历史的兴亡、人生的无常相结合,使整首词既有深厚的情感内涵,又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2. 情感层次的递进
    词的情感从开篇的自然哀愁逐渐深入到人间离别的悲痛,再到壮志未酬的愤懑,最后归结为孤独与迷茫。情感的层层递进,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复杂情绪。

  3. 语言的凝练与夸张
    辛弃疾的语言风格简洁凝练,但在表达情感时又不乏夸张的手法。例如,“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这样的描写,虽然带有夸张色彩,但却极大地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四、总结

《贺新郎 · 别茂嘉十二弟》是一首充满悲怆情感的送别词,辛弃疾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历史典故的巧妙运用,表达了对弟弟的深情厚谊,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与孤独。这首词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南宋时期文人的心境与社会现实,堪称辛弃疾词作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