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往日》是屈原在临终前不久所作的一篇诗作,深刻表达了他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回顾和对楚国政治现状的失望。以下是对该诗的赏析:
诗歌背景与主题
《惜往日》是屈原在楚国政治腐败、自己遭到陷害流放后,深感国家前途无望,个人理想破灭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中屈原回顾了自己曾经的辉煌岁月,痛惜今日之遭遇,表达了对楚王昏庸、小人当道的强烈不满和对自己忠诚被误解的深深遗憾。
诗歌结构与内容
开篇(1-8句)
开篇部分,屈原回忆了自己曾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受命立法治国,使国家政治清明,法度严明。他继承了祖先的功业,并全心全意地为国家富强而努力。然而,由于他不愿泄露国家机密,遭到了奸臣的嫉妒和陷害。
-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痛惜地回忆往日曾得到宠信,受诏令立法治国使当世政治清明。
- 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继承祖先的功业,德辉照临百姓,使法度严明,消除是非疑问。
-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因之国家富强而法度以立,君上委事于忠臣日以游息。
- 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忠臣全心全意地黾勉从事,偶有过失也不会有危殆发生。
- 心纯庬而不泄兮,遭谗人而嫉之。:纵然心地淳厚而不泄露机要,也遭到奸人的嫉妒谗毁。
中篇(9-24句)
中篇部分,屈原描述了楚王听信谗言,对自己产生愤怒和猜忌,最终将自己流放。他深感君王被蒙蔽,无法明辨是非,导致忠臣受害,国家陷入危机。
- 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澈其然否。:君主满含忿怒地对待下臣,不去澄清辨别内中的是非。
- 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君王的耳目都被遮掩,黑白颠倒啊受人欺骗。
- 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不去细心地查核事实,也不考虑就放逐忠贤。
- 信谗谀之溷浊兮,盛气志而过之。:听信混淆黑白的谗谀之言,指责我罪状怒气冲天。
- 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沈流。:面对沅湘黑洞洞的渊底,狠着心想跳进奔流的江里。
结尾(25-48句)
结尾部分,屈原列举了历史上贤臣遭遇不幸的例子,如百里奚、伊尹、吕望、宁戚等,进一步说明国君若不能用贤臣,国家就会衰败。他感叹自己虽忠诚却遭陷害,愿以死明志,唤醒君王的觉悟。
- 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庖厨。:听说百里奚曾作过俘虏,伊尹埋没在厨房烹调。
- 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吴王夫差轻信了谗言,逼死伍子胥后忧患降临。
-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忠心的介子推甘愿抱着树站着被烧死,晋文公省悟后派人将他访求。
- 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逝,惟恐再次遭受不测祸殃。
- 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真情和冤屈已日益明晰,犹如天上星星排列有序,但不毕辞而赴渊,痛惜昏君不了解我的衷肠。
诗歌特点与风格
- 浪漫主义:屈原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对现实世界的失望。
- 比兴手法:诗中大量使用比兴手法,通过列举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来暗示和象征自己的遭遇和心情。
- 情感真挚:屈原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君王的忠诚,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悲哀,情感真挚动人。
总结
《惜往日》是屈原在临终前对自己政治生涯的深刻反思和对楚国政治现状的强烈控诉。诗中充满了对君王昏庸、小人当道的愤怒和对忠诚被误解的遗憾。屈原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坚定的信念。这首诗不仅是对屈原个人遭遇的写照,也是对当时楚国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深刻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