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后旬日不闻鹃
过了清明又一旬,不闻杜宇免伤情。
算渠会得羁人意,应向山林僻处鸣。
过了清明节又过十来天,不听见杜鹃悲切的啼声免不了一阵伤感。它啼叫的声音若能领会到游子思亲的心绪,应该向着偏僻的山林中放声鸣叫。
《清明后旬日不闻鹃》这首诗,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勾勒出一幅清明时节过后,诗人内心微妙变化的画面。首句“过了清明又一旬”,简洁明了地交代了时间背景,清明已过,时光悄然流逝至又一个十日之期。清明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也常伴随着春雨绵绵,杜鹃鸟(杜宇)哀鸣,寄托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无尽哀思。然而,诗人却言“不闻杜宇免伤情”,透露出一种意外的轻松与释然。或许,在这连续多日的静谧中,诗人得以暂时放下心头的重负,不必再面对杜鹃啼血般的凄厉之声,从而免去了那份触景生情的哀伤。
接下来,“算渠会得羁人意,应向山林僻处鸣。”这两句,诗人以一种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杜鹃鸟以理解与同情。他猜想,那杜鹃仿佛知晓游子或羁旅之人的心思,故意选择在人迹罕至的山林深处啼鸣,以免勾起人们心中的离愁别绪。这里的“羁人意”,既指诗人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乡的愁绪,也泛指所有因各种原因无法归乡、心怀乡愁的人们。诗人通过这一设想,不仅表达了对杜鹃鸟善解人意的赞赏,更深层次地反映了自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世界纷扰的一种逃避心态。
整首诗语言平实,情感真挚,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在平淡中见深情。诗人通过对清明后不闻鹃鸣这一日常现象的细腻观察,巧妙地寄托了自己的情感世界,让读者在品味之余,也能感受到那份超越时空的共鸣。它让我们思考,或许在生活的喧嚣与忙碌中,偶尔的宁静与缺席,也能成为心灵的一片净土,给予我们片刻的安宁与自我反思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