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日雨中闻鹃
蜀魄抑何灵,年年不负盟。
才过百五日,便作两三声。
渠自怀归计,人因恼别情。
凄凉无处著,那更雨如倾。
蜀魄是多么通灵啊,年年这时候都能恪守不变的盟约。还未过一百五日的寒食节,蜀魄就像与我们相约一般,叫了两三声。它振动羽翼是想归去,人们听它的啼叫声则感到别离的烦恼。凄凉的景象无所依托,更何况雨像倾注一样不停地下着。
《清明日雨中闻鹃》一诗,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勾勒出一幅清明时节雨中闻鹃的凄清图景,引人深思,动人心弦。
首句“蜀魄抑何灵,年年不负盟”,诗人以“蜀魄”即杜鹃鸟开篇,赋予其灵性,言其年年守信,如期而至,不负与春天的约定。这里,“灵”字用得极为巧妙,既展现了杜鹃鸟仿佛有知有情的形象,又隐含了诗人对自然界生灵规律的敬畏与赞叹。
接着,“才过百五日,便作两三声”,进一步描绘了杜鹃鸟啼叫的时间。“百五日”暗指清明时节,此时春意正浓,杜鹃鸟的几声啼鸣,如同报春的使者,又似在诉说着什么。这“两三声”,虽不多,却足以勾起人们心中无限的思绪与感慨。
“渠自怀归计,人因恼别情”,此句将杜鹃鸟的啼声与人的情感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杜鹃鸟常被赋予“不如归去”的意象,诗人借此表达杜鹃鸟似乎也在怀念着远方的家乡,而人们听到这声音,则不禁勾起离别的愁绪与烦恼。这种物我交融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最后,“凄凉无处著,那更雨如倾”,诗人将视角转向眼前的景象,雨势倾盆,更添一份凄凉与无助。这雨,不仅打湿了大地,也仿佛打湿了人们的心田,让那份离别的愁苦无处安放,更添几分沉重与无奈。整首诗在这样的氛围中缓缓收尾,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与回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清明时节雨中闻鹃的独特景致与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杜鹃鸟的啼声、倾盆的大雨、诗人的离愁别绪,共同构成了一幅凄美动人的画面,让人在品味之余,也不禁感叹于自然与人生之间的微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