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鹃
帝魄声声切,教侬听不禁。
都缘伤国破,岂是怨春深。
枕上幽人思,灯前逆旅心。
花枝疑恨血,到处映山林。
皇室的悲魂发出凄切的声响,这令人禁不住的哀婉叫声叫我们心痛。这是为国事倾覆而伤痛的呻吟,哪里是对春天迟暮的埋怨?枕上展现出幽人的思绪,灯前反映了客居者的心情。看上去是憎恶深仇的烈火在燃烧,犹如带血的花枝浸染得山林红透一片。
《闻鹃》一诗,以其深沉的情感与精炼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画面,引人深思。首句“帝魄声声切,教侬听不禁”,以杜鹃鸟的悲切啼声开篇,仿佛那是亡国之君的魂魄在哀鸣,声声泣血,让人难以承受,不由自主地驻足倾听。这里,“帝魄”二字,既赋予了杜鹃啼声以历史的厚重感,也预示着全诗情感的基调——哀婉而深沉。
紧接着,“都缘伤国破,岂是怨春深”,诗人直抒胸臆,点明了杜鹃啼鸣背后的深意。这悲鸣并非仅仅因为春天的逝去,而是源于对家国破碎的深切哀痛。诗人借杜鹃之口,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哀悼,情感真挚,发人深省。
转而写到个人感受,“枕上幽人思,灯前逆旅心”。这两句,诗人将视角从宏大的国家层面拉回到个人,描绘了深夜中孤独旅人的心境。枕上辗转反侧,思绪万千,灯前独坐,心中满是漂泊无依之感。杜鹃的啼声,成为了触发这些复杂情感的媒介,让诗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更加浓烈。
末两句“花枝疑恨血,到处映山林”,诗人以极富想象力的笔触,将杜鹃啼血的故事与自然景象相融合。那些绽放的花枝,似乎被杜鹃的悲鸣所感染,其色彩如同怨恨之血,映照得山林一片凄美。这不仅是对杜鹃啼血传说的艺术化再现,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在投射,使整个画面充满了悲剧色彩,令人动容。
整首诗,通过对杜鹃啼声的细腻描绘,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既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关怀,也流露出对人生旅途的无限感慨。其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而强烈,让人在品味之余,不禁对诗人的家国情怀与人文情怀产生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