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扣击禅师的法门,却没有诗可以表达,山色苍翠,湿气袭来,打湿了我的衣裳。在竹间倚着拐杖看夕阳渐渐西下,对着白云禁不住生起试问归否之情。
《登福山遇僧偶出二首》中的这首诗,以其清新淡远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静谧画面,引人遐思,让人心生向往。
首句“欲叩禅关未有诗”,诗人以“欲叩禅关”的动作开篇,透露出内心对禅意、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然而,“未有诗”三字,又微妙地表达了此刻心境虽有所感,却难以用言语或诗句完全捕捉的微妙状态。这不仅是对创作灵感的谦逊表达,也隐含了对禅境深邃、难以言表的敬畏之心。
紧接着,“满山空翠湿人衣”,诗人将视线转向四周,以“满山空翠”描绘出福山那浓郁得仿佛能滴出水来的绿意,这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而“湿人衣”三字,更是以触觉强化了这份湿润与清新,仿佛山间的每一片叶子、每一缕风都蕴含着生命的水分,与诗人进行着无声的交流,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
“竹间倚杖到西日”,随着日影西斜,诗人悠然地倚杖于竹林之间,这份闲适与自在,正是他内心追求的一种生活状态。竹林作为古代文人墨客常用来寄托高洁情操的象征,此处不仅增添了画面的清雅,也映射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西下的日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斑驳陆离地洒在身上,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
末句“试问白云归未归”,诗人以问白云归否,实则是在自问心灵归宿。白云自由飘荡,无拘无束,是诗人内心向往自由的象征。这一问,既是对眼前自然景象的好奇,也是对自己内心深处那份对超脱与自在的渴望。它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让人不禁思考,每个人心中的那片“白云”,是否已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
整首诗通过对福山景致的细腻描绘,巧妙地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以及诗人对禅意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归宿的探寻。语言平实而不失韵味,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