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春夜

春夜

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注释

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剪剪:形容初春的寒风削面,尖刻刺骨。

译文

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经燃尽,漏壶里的水也快漏完了。后半夜的春风给人带来阵阵的寒意。 然而春天的景色却使人心烦意乱,只看见随着月亮的移动,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赏析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嘉祐三年(公元1059年)上变法万言书,未被采纳。直到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神宗准备实行新法,到四月才召他进京面对。经过二十六年的漫长岁月,王安石屈居下位不算,最大的憾事是变法主张未能实现。此时形势突变,遇到了赏识他主张的锐意变法的新帝,正是龙虎风云、君臣际遇的良机,大展鸿图,即在眼前。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时候,面对良宵春色,剪剪轻风,金炉香烬,月移花影,一派风光,激起了思想上难以自制的波澜,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拨得不能成眠。

赏析2

王安石的《春夜》是一首描绘春夜景象并抒发个人情感的短诗。全诗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春夜特有的静谧与清冷,以及诗人因春色撩人、难以入眠的心境。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

首句:“金炉香尽漏声残”

  • 金炉:通常指精致的香炉,这里用以形容香炉的华美,也暗示了室内环境的雅致。
  • 香尽:香炉中的香已经燃尽,表示时间已晚,夜色深沉。
  • 漏声残:漏是指古代的计时器,漏声即指漏刻滴水的声音。漏声残意味着夜深人静,时间已近夜半。

这句诗通过“金炉香尽”和“漏声残”两个细节,营造了一个宁静而深沉的夜晚氛围,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次句:“剪剪轻风阵阵寒”

  • 剪剪:形容风轻柔而锐利的样子,如同剪刀裁剪一般。
  • 轻风阵阵寒:虽然春天通常意味着温暖,但这里的轻风却带来阵阵寒意,体现了早春时节天气的多变和微凉。

这句诗通过“剪剪轻风”的描绘,不仅写出了春风的特点,还通过“阵阵寒”传达了春夜的凉意,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层次感。

三句:“春色恼人眠不得”

  • 春色恼人:春天的景色美丽动人,但在这里却成了“恼人”的原因。这里的“恼”并非真正的烦恼,而是一种因美景而心生悸动、难以平静的情感。
  • 眠不得:因为春色的美丽和撩人,诗人无法入睡。

这句诗直接表达了诗人因春色而难以入眠的心情,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敏感和热爱,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愁和无奈。

末句:“月移花影上栏干”

  • 月移:月亮的移动,暗示时间的流逝。
  • 花影上栏干:随着月亮的移动,花影也悄然爬上了栏杆。这一细节既描绘了春夜的静谧美景,也暗示了诗人长时间的凝视和沉思。

这句诗以“月移花影”的意象,将春夜的美丽和宁静推向了高潮,同时也为全诗画上了一个优美的句号。诗人通过这一细节,表达了自己对春夜美景的深深眷恋和不舍。

总结

王安石的《春夜》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春夜景象,并抒发了诗人因春色撩人而难以入眠的心情。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细腻和敏感。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王安石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