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属于《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个卖炭老人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唐代社会的贫富差距和官僚阶层对底层百姓的剥削,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首先,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它描绘了一个在终南山中伐薪烧炭的老翁形象。老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不仅勾勒出一个辛勤劳作的形象,还暗示了他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则进一步展现了老翁的困境:尽管衣衫单薄,却希望天气寒冷以增加炭的需求,从而卖出更好的价钱。这种反常的心理活动,突出了老翁生活的艰难。
接着,诗中描述了老翁在大雪天里驾车运送炭的情景:“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这里,诗人用“一尺雪”和“冰辙”等细节,强化了环境的恶劣,同时也反映了老翁为了生计不得不在如此艰苦条件下劳作。然而,即便如此努力,最终的结果却是“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官吏们强行夺走了他的全部炭,只给了他极少的报酬,甚至这微薄的报酬也远远不够支付炭的价值。这一情节揭示了当时社会上层阶级对下层民众的残酷剥削,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公。
最后,通过对比卖炭翁的辛勤付出与官吏的巧取豪夺,诗人表达了对底层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下的腐败现象。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具体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真实面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总之,《卖炭翁》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某些问题,也传递了作者对于正义与善良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