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快哉亭作》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通过描绘快哉亭的景色及抒发其感受,表达了作者旷达洒脱的情怀。下面从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对这首词进行赏析。
一、内容分析
上阕:写景与回忆交织
-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开篇两句勾勒出一幅傍晚时分的画面。落日西斜,诗人将绣帘卷起,目光所及之处,快哉亭下的水面与天空相接,一片开阔空旷之景。“落日”点明时间,“绣帘卷”这一动作描写富有生活气息,也暗示着诗人主动去观赏外面景色的姿态;“水连空”则写出了一种宏大的空间感,为全词奠定了开阔的基调。
-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这里提到友人(指张偓佺)为他新建了快哉亭,亭子的窗户油漆未干,散发着青红色泽。一个“湿”字,既生动地表现出新漆的颜色鲜亮欲滴的状态,又暗示了亭子刚刚建成不久,充满生机与活力,体现了朋友之间的情谊。
-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接下来,词人的思绪飘向过去,在扬州平山堂上的回忆涌上心头。那时,他斜靠在枕上,欣赏着江南朦胧的烟雨景色,直到一只孤鸿消失在远方。平山堂是欧阳修所建,苏轼曾在扬州任通判时多次登临此堂。这里的回忆不仅表达了对往昔时光的怀念,而且通过对江南烟雨、孤鸿等意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悠远、清冷而略带惆怅的意境。
- “认取醉翁语,山色有无中。”最后,词人引用欧阳修(醉翁)的话:“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山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此处化用为“山色有无中”,表明自己深刻理解欧阳修寄情山水的心境,也暗示快哉亭周围的景色如同平山堂一样美丽迷人,有一种若隐若现、似有若无的美感,进一步升华了对眼前美景的感受。
下阕:议论与抒情结合
-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换头三句具体描写快哉亭前广阔湖面的景色。湖面足有一千顷(古代容量单位),平静如镜,清澈透明,倒映着碧绿的山峰。以夸张的手法极言湖面之广,同时运用比喻手法,将湖面比作镜子,形象地表现出湖水的平静与清澈,以及湖光山色相互映衬的美好画面。
-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正当词人沉浸在宁静美好的景色之中时,突然一阵浪涛涌起,打乱了平静的画面,还惊动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渔翁,他的小船被浪花掀舞着。这一动态描写打破了之前的静态美,使画面更加鲜活生动,也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
-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在这里,词人笔锋一转,开始发表议论。他嘲笑宋玉(兰台公子)不理解庄子所说的自然界的声响(天籁),却强分出风有雌雄之别。这是借古讽今,批评那些只知按常规思维判断事物的人,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规律和哲学思想的独特见解。
-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结尾两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浩然气”源于孟子提出的概念,指一种正大刚直的精神状态。词人认为只要内心充满这种浩然之气,就能感受到如同快哉亭上吹来的那种畅快淋漓的千里长风。这两句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象完美融合,体现出词人豁达豪迈、超凡脱俗的胸襟,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
- 苏轼善于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入到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之中。无论是上阕中对快哉亭周围景色的描绘,还是下阕中对湖面景色变化的刻画,都蕴含着词人丰富的情感。例如,看到“亭下水连空”的开阔景色时,心中满是对友人新建亭子的感激之情;回忆平山堂往事时,既有对昔日美好时光的怀念,又有淡淡的惆怅;当目睹湖面上浪起舟舞的场景后,由景及情,引发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从而引出对兰台公子的嘲讽和表达自己的浩然之气,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 虚实结合
- 在描写景物方面,既有实景描写,又有虚景想象。如上阕中“亭下水连空”“窗户湿青红”“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等都是对眼前真实景色的描绘;而“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则是词人脑海中回忆起的往昔景象,属于虚写。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得词的意境更加深远,拓展了作品的表现空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 用典巧妙
- 全词多处运用典故,如引用欧阳修的话语“山色有无中”,提及宋玉(兰台公子)、庄子等古代名人及其思想观点。这些典故的运用并非生硬堆砌,而是恰到好处地融入到词的内容之中,不仅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表达词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例如,通过引用欧阳修的话来表达自己对快哉亭景色的感受,借助对宋玉等人观点的评价来阐述自己的哲学思考,使整首词的思想性更强,更富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