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声声慢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怎敌他:对付,抵挡。 晚:一本作「晓」。 损:表示程度极高。 堪:可。 着:亦写作「著」。 怎生:怎样的。生:语助词。 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译文

整天都在寻觅一切清冷惨淡,我不由感到极度的哀伤凄凉。乍暖还寒的秋季最难以调养。饮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御它、傍晚之时来的冷风吹的紧急。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伤心的是却是原来的旧日相识。 家中的后园中已开满了菊花,我引忧伤憔悴无心赏花惜花、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能采摘?静坐窗前独自熬到天色昏黑?梧桐凄凄细雨淋沥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的够?

赏析

此词为悲秋抒怀之作。靖康之难后,李易安随其夫赵德甫逃亡江南,宋高宗建炎三年(西元一一二九年)秋八月十八日赵明诚亡故。此词在其夫亡后所作,是抒发家国身世愁之作。首用七对叠字发端,「寻寻觅觅」写国破家亡夫死己寡之后的精神失落,独身彷徨之情状,「冷冷清清」则写时世、境况之凄清冷寂,「凄凄」句更细腻深微地描摹词人心情的悲苦凄戚。薄酒难御风寒,过雁触动乡思,菊花萎谢无人怜惜,独守寒窗时间难熬,黄昏冷雨敲击梧桐,种种场景,无不益发加重愁情分量,折磨一己孤独、柔弱、痛苦的灵魂。全篇字字写愁,层层写愁,却不露一「愁」字,末尾句画龙点睛,以「愁」归结,而又谓「愁」不足以概括个人处境,推进一层,愁情之重,实无法估量。全词用白描铺叙,讲究声情,巧用叠字,更以舌齿音交加更替,传达幽咽凄楚情悰,肠断心碎,满纸呜咽,撼人心弦。

赏析2

《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她晚年颠沛流离之时。这首词以“愁”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哀伤与无奈。全词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1. 开篇叠字的独特表达

词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音韵的美感,更深刻地传达了词人内心的复杂情绪。她在寻找什么?或许是往昔的美好时光,或许是失去的亲人和爱人,但最终只找到一片冷清与凄凉。这种叠字的使用使得情感层层递进,从外在的环境逐渐深入到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2. 季节与气候的象征意义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里的“乍暖还寒”不仅是对季节变化的描写,更是对人生境遇的隐喻。李清照经历了北宋灭亡、丈夫去世、家财散尽等一系列打击,生活中的温暖与寒冷交替出现,让她难以适应,无法安顿身心。“最难将息”表达了她内心的疲惫与不安。

3. 酒与风的对比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本是用来消愁的,但此时的酒显得如此淡薄无力,无法抵御傍晚时分的急风。这不仅是自然界的风,更是命运的无情冲击。词人试图借酒浇愁,却发现自己无能为力,只能任由外界的力量摆布。这里的“风”象征着不可抗拒的命运,而“酒”则象征着微弱的抵抗。

4. 雁过与旧时相识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大雁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常用来寄托思乡之情或怀念故人。李清照在这里看到南飞的大雁,不禁联想到自己曾经的美好生活和亲人朋友。然而,这些美好的回忆如今已成为过去,只剩下眼前的孤寂与悲凉。大雁虽然还是熟悉的身影,但它们已经无法带来安慰,反而加深了她的伤感。

5. 黄花与憔悴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里的“黄花”指的是菊花,象征着秋天的凋零与衰败。李清照用“憔悴损”来形容菊花的状态,实际上是在自比——她自己也像这些枯萎的花朵一样,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与活力。曾经有人与她共赏美景,如今却只剩她一人,无人相伴,无人欣赏。

6. 守窗与时间的漫长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一句写出了词人内心的煎熬与等待。她独自坐在窗前,看着外面的世界渐渐暗下去,时间似乎变得无比漫长。夜晚的到来意味着一天的结束,但对于她来说,黑夜的到来却意味着更深的孤独与恐惧。这里的“黑”不仅是物理上的黑暗,更是心理上的绝望与无助。

7. 梧桐细雨的点点滴滴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树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常常与离别、思念相关联,而细雨则增添了忧郁的氛围。黄昏时分,细雨打在梧桐叶上,发出滴答的声音,仿佛是词人内心无尽的泪水。这里的“点点滴滴”不仅仅是雨水的声响,更是她心中不断涌出的哀愁与悲伤。

8. 结尾的升华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的最后,李清照感叹道,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心情,仅仅用一个“愁”字是远远不够的。她的愁绪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悲伤,包含了对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深刻感悟。这里的“愁”不仅仅是个体的情感,更是一种对世事沧桑的叹息。

总结

《声声慢》通过对自然景象、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深刻展现了李清照内心的孤独、哀伤与无奈。词中充满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无力感。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堪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