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子夜吴歌 · 冬歌

子夜吴歌 ·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注释

驿(yì)使:古时官府传送书信和物件的使者。驿,驿馆。 絮(xù):在衣服里铺棉花。 征袍:战士的衣裳。 “素手”二句:指冬夜寒冷,将征夫妻子的手都冻僵了,连针剪都拿不住。素手,白净的手,形容女子的皮肤白皙。 裁缝:指裁缝好的征衣。 临洮(táo):在今甘肃省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

译文

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

赏析

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事件被安排在一个有意味的时刻──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味。 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作者有所取舍,只写拈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便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情节的生动性。 天气的严寒,使“敢将十指夸针巧”的女子不那么得心应手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她从自己的冷必然会想到临洮,那边的更冷。所以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看来大功告成,她应该大大松口气了。 可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情急起来,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含多少深情呵。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得突兀,结得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赏析2

《子夜吴歌·冬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属于《子夜四时歌》中的冬歌。这首诗以闺中思妇的口吻表达了对远征丈夫的深切思念和关怀。全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背景与主题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冬夜,一位女子为即将出发的驿使赶制征袍的情景。她的丈夫可能是一名士兵,远在边疆戍守,而她则在家里日夜操劳,为丈夫准备御寒的衣物。诗中充满了对远方亲人的牵挂与担忧,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家庭带来的离散之苦。

2. 诗句赏析

  •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这两句点明了时间紧迫:明天早上驿使就要出发,而今晚必须把征袍准备好。这里的“明朝”与“一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时间的紧迫感。“絮征袍”是指用棉花填充衣服,使之保暖,表现出妻子对丈夫的体贴入微。

  •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这两句描写了女子在寒冷的夜晚缝制衣服时的感受。“素手”指的是白皙的手,暗示女子的娇弱;“抽针冷”则写出了冬夜的严寒,连手中的针都显得冰冷刺骨。而“那堪把剪刀”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恶劣,女子的手已经冻得几乎无法握住剪刀,但她仍然坚持赶制征袍。这两句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女子的艰辛与执着。

  •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最后两句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牵挂。她将做好的征袍交给驿使,希望它能尽快送到远在临洮(古代西北边陲重镇)的丈夫手中。然而,她又不禁担心:这封饱含深情的衣裳究竟何时才能到达?这里的“几日到临洮”不仅是对时间的疑问,更是对丈夫安危的深深忧虑。

3. 艺术特色

  • 情感真挚:整首诗通过对一个具体场景的描写,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她不仅关心丈夫的冷暖,更担心他的安危,这种情感真实而动人。

  • 细节描写:诗中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如“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寒冷的冬夜,感受到女子的辛苦与无奈。

  • 节奏紧凑:诗的节奏非常紧凑,尤其是前两句“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给人一种紧迫感,仿佛时间在飞逝,而女子必须争分夺秒地完成任务。

4. 结语

《子夜吴歌·冬歌》虽然篇幅不长,但却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成功地刻画了一位思妇的形象。她的心中充满了对丈夫的牵挂与担忧,同时也在寒冷的冬夜中默默付出。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从侧面反映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与离别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