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范网 诗词网 子夜吴歌 · 春歌

子夜吴歌 · 春歌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注释

秦地:指今陕西省关中地区。 罗敷(fū)女:乐府诗《陌上桑》有“日出东南隅,归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 “红妆白日鲜”句:指女子盛妆后非常艳丽。 “蚕饥妾欲去”句:南朝梁武帝《子夜四时歌》:“君住马己疲,妾去蚕欲饥。”此用其句意。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五马:《汉官仪》记载:“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故称五马。这里指达官贵人。 “五马莫留连”句:贵人莫要在此留连。

译文

秦地有位罗敷女,曾在绿水边采桑。素手在青条上采来采去,在阳光下其红妆显得特别鲜艳。她宛转地拒绝了太守的纠缠,说:蚕儿已饥,我该赶快回去了,太守大人,且莫在此耽搁您宝贵的时间了。

赏析

吟咏了汉乐府《陌上桑》诗中美女秦罗敷的故事。秦罗敷不仅有美貌,更有美丽的心灵。诗人赞扬她不为富贵动心、拒绝达官贵人挑逗引诱的高尚品质。而且,诗中还突出了秦罗敷的勤劳品质,这在“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一句中得到了很好的阐述。这是“春歌”,所以用采桑起兴。

赏析2

《子夜吴歌·春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描写了秦地罗敷女采桑的情景。这首诗通过描绘罗敷女的美丽形象和她与使君之间的互动,展现了古代劳动妇女的勤劳与自尊。

1. 背景与主题

“子夜吴歌”是乐府旧题,原为吴地民歌,后被文人采用。李白的这首诗以“春歌”为主题,描写的是春天采桑的场景。诗中的主人公罗敷女是一位勤劳美丽的女子,她不仅外貌出众,而且有着独立自主的性格。

2. 诗句赏析

  •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这两句点明了时间和地点。“秦地”指的是今天的陕西一带,而“罗敷女”则是诗中女主角的名字。罗敷女在清澈的绿水边采桑,画面清新自然,充满了田园气息。诗人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这两句细致描绘了罗敷女的形象。“素手”指的是她洁白的手,“青条”是桑树枝条的颜色,形成鲜明对比。而“红妆”则形容她的妆容艳丽,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诗人通过色彩的对比,突出了罗敷女的美丽与青春活力。

  •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最后两句表现了罗敷女的勤劳与自尊。“蚕饥”意味着蚕需要及时喂养,暗示时间紧迫,罗敷女急于回去照顾蚕宝宝。“五马”在这里指的是达官贵人(古代官员出行时乘坐五匹马拉的车),表达了罗敷女拒绝与权贵纠缠的态度。她虽然美丽动人,但并不因此而放慢手中的劳作,表现出她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尊严的坚持。

3. 艺术特色

  • 色彩鲜明:诗中运用了大量的颜色词汇,如“绿水”、“素手”、“青条”、“红妆”,使得整个画面生动活泼,充满视觉冲击力。
  • 动静结合:前四句静态描写罗敷女的外貌和环境,后两句则通过“蚕饥妾欲去”的动态描写,展现了她的勤劳与果断。
  • 对比手法:通过“素手”与“青条”、“红妆”与“白日”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突出了罗敷女的美丽与纯洁。

4. 思想内涵

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描写美女的诗篇,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古代劳动妇女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罗敷女虽然美丽,但她更注重自己的劳动职责和社会地位,表现出了一种独立自主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背景下尤为难能可贵。

总的来说,《子夜吴歌·春歌》以其优美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李白乐府诗中的经典之作。